要说起这个扒灰,那就有意思了,这个扒灰和王安石还有很大的关系的,来看看扒灰是什么意思:

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其发动和主持的改革,影响巨大,他本人也因为领导了这场改革而声明卓著,褒贬不一。

褒者,自然是在改革中收益群体和具有王安石同样政治眼光的有识之士,这一派得到神宗皇帝的支持。贬者是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他们反对改革的呼声一直与王安石的政治生涯相终始,这一派的幕后支持者是宣仁太后高氏。

宣仁太后是宋英宗的皇后,神宗赵顼的母亲,在神宗支持王安石推行新法时,作为皇太后,她不好公开的有反对意见,在神宗死后,九岁的哲宗赵煦继位,她以太皇太后的身份垂帘听政。全面废除新法,实行所谓的“元祐更化”,信用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打击新党,尽废新法,一时新旧两党的斗争进入白热化,也由此引发了北宋历史上最为激烈的党争。

王安石推行的新法虽然受到了以宣仁太后为首的司马光等保守势力极力抵制,却得到了神宗、哲宗父子两代皇帝的支持,神宗也由此背上将北宋送上了灭亡之路的罪名。王安石本人在熙宁七年首次罢相后出知江宁府,熙宁八年以后就不再过问政事,过起了退休生活,留下了许多诗篇和假话。

民间用“扒灰”一词来形容公媳之间的偷情行为,传说“扒灰”这一俗语就跟王安石有关。王安石的儿子死的较早,儿媳没有再嫁,王安石担心她年轻,守不住寂寞,又红杏出墙之事的发生,就经常到儿媳的住所去看看。儿媳知道他的用意,但又不好明说,可能也有错误领会王安石经常来探望的成分,有天就在墙上写了题了一句诗:“风流不落别人家。

王安石看到儿媳的题句,知道自己低看了儿媳,同时也觉得儿媳误会了他的心意,就啥也没说,悄悄的用指甲把诗抠掉了,因为是石灰墙,所以就叫“扒灰”。

还有一种说法是,有次王安石无意中看到睡眠中的儿媳,被儿媳美妙睡姿所惊倒,不由自主的在墙上写下了一句诗:

缎罗账里一琵琶,我欲弹来理的差。

儿媳见王安石在外面走来走去,就起床出来想看个究竟,当她看到墙上的诗句时,马上就明白了,于是就在王安石的诗下面续了两句:

愿借公公弹一曲,尤留风水在吾家。

正在这时,王安石的儿子进来了,王安石一见大窘,立刻用衣袖檫掉了墙上的字,儿子有点奇怪,就问他父亲在干啥?王安石说在“扒灰”。

宋人的这种公公儿媳间不正当的私情行为,流传最广的南宋大儒朱熹更儿媳乱伦一事,关于王安石跟儿媳之间的这段公案,则是见于清代王有光的《北荘素史集》:

“王荆公子王雱,早逝,其妻另筑小楼以居,荆公时往窥焉。媳错会公意,题诗于壁,有《风流不落别人家》句。公见之,以指爪爬去壁粉。外间爬灰之语,盖仿于是。”

不知道王有光的这段记述根据何在,就文中所提到的诗句来说,可以认为这个故事造假的成分占多。王安石作为八大家之一,著名诗人、他的诗句不会如此轻薄和俗艳,且就史书的记述来看,以王安石的一贯作风,是不会做出这样下流之举的。

“翁私其媳,俗称扒灰,鲜知其义。按昔有神庙,香火特盛。锡箔焚炉中,灰积日多,淘出其锡,市得厚利。庙邻知之,扒取其灰,盗淘其锡以为常。扒灰,偷锡也。锡,媳同音,以为隐语。”

从王有光在同书中所记的另外一个关于“扒灰”的解释,我们可以知道,王安石诗挑儿媳,想扒其灰,纯属于民间的谣言附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