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龙抬头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龙抬头这一天要吃什么呢?老一辈的人说要吃猪头肉,为什么要在这一天吃猪头肉呢?这是跟猪头有愁吗?吃猪头肉有着怎样的来历呢?一起来跟女性网来看看:

农历二月二,古时候叫中和节,这一天原本是祭祀勾芒神的日子。传说勾芒神是伏羲的大儿子,长着人脸鸟身子,脚底下踩着两条龙。它意味着“始生”,也象征着春天的到来。二月二这天,勾芒神要出来巡游,主春事,执规矩,脚底下那两条龙当然也要伸懒腰,抬龙头了。

早年间这天规矩挺多,皇上要扶犁耕田,皇后要去给送饭。号称是“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娘娘来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 尽管只是意思一下,也算讨个喜气。

老百姓也不闲住,该剃头的剃头,该接姑奶奶的接姑奶奶。接姑奶奶就是把出嫁的女儿接回家住上几天。在婆家忙活了一个正月,回家放松放松。姑奶奶回家,当然得吃点儿好的。吃春饼叫吃龙鳞,吃打卤面叫吃龙须。再有就是吃太阳糕。太阳糕是用江米面做的小饼子,上面用红颜色画上象征太阳的小鸡。

过节了当然要互赠礼物。中和节的礼物很特别,是尺子和刀子之类的工具,大概是催促人开春赶紧忙活起来,多干些活儿吧?

这些老规矩现在几乎都不见了。剃头也演变成了理发。可不知什么时候时兴起来二月二吃猪头。

说起吃猪头,记得小时候最高兴的事就是家里买回个整猪头,肥头大耳,看着就喜兴。把火筷子烧得通红,刺啦一声燎净猪头褶皱里的鬃毛,泡洗干净之后切下耳朵、口条、猪眼和腮上的两块肉,这些部分要单独细致处理,先煮到七成熟,然后整齐码放在大铁锅里。大铁锅用竹箅子垫底,铺满了葱、姜、八角、桂皮、丁香等等各种作料,再放上劈开摊平的猪头,之后加足了盐、酱油、料酒和水,就那么炖呀炖。直炖到汤稠肉酥,盛放在大盆里,浇上原汁,就可以端上桌吃了。吃的时候最好蘸上蒜泥,夹上个大馒头吭哧一口,解馋!痛快!味儿足!

至于猪脑子,印象里是事先劈开了单独放在碗里蒸的,据说那玩意儿不能给小孩子吃。其实小孩子未必喜欢吃猪脑,倒是对猪耳朵更感兴趣,嚼起来脆脆的。

后来买猪头,就没有了口条、耳朵,据说是分出去单卖个好价钱。再后来,连拱嘴都不见了,只剩下一张猪脸,感觉怪怪的。家里也就不再炖猪头了。有一阵街上流行吃扒猪脸,想起来就好笑。
炖猪头是家里的做法,酒铺里可以放进熏笼里用柏木末熏得金黄,吃起来香软、醇厚,带着一股烟香的滋味。

还有一种更讲究的做法,是把猪眼睛下那两块小肉单独片下来。那两片肉白如凝脂,里面带着细嫩的透明筋,底下一薄层桃红色瘦肉,煮熟之后和鱼一起放在铁篦子上,架在灶上用松木锯末和松塔撒上黑糖熏。直熏得焦黄油亮,上色入味儿。吃的时候切成飞薄的亮片儿,嚼起来带着活泛劲儿,香脆、细嫩,悠远的烟香里裹着淡淡的鱼鲜。这么讲究的吃法当然得有个特别的名字,所以它不再叫猪头肉,而是叫“熏鱼儿”,尽管吃的时候里面见不着鱼。

“熏鱼儿”可以下酒,还可以就茶,简直就是精致的细点了。

现在很多人都不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了,但这个吃肉的节日还是要记一下,猪头肉是非常的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