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牙头”这种鱼学名是黄颡鱼.

黄颡鱼,Pseudobagrus fulvidraco (Richardson, 1846) ,属鲶形目,鲿科,黄颡鱼属的一种鱼类黄丫头。俗称:黄骨聪,昂公鱼,黄骨鱼、黄丫头、黄鸭叫、黄沙古、黄刺公、黄刺骨、黄牙鲠、王牙、黄嘎牙,黄鲛,黄骨头。

广布于中国东部各太平洋水系。在静水或缓流的浅滩生活,昼伏夜出。体长123-143mm,杂食,主食底栖无脊椎动物,食物多为小鱼、水生昆虫等小型水生动物。4-5月产卵,亲鱼有掘坑筑巢和保护后代的习性。在生殖时期,雄鱼有筑巢习性。

野生黄颡鱼和人工饲养的黄颡鱼在生活环境上是没有多大的区别的,野生黄颡鱼主要生活在淡水中,一般喜欢在水的中下层活动,有的时候也会游到岸边的坑坑洼洼当中,黄颡鱼主要是以荤食为主,所以会经常的在水草中活动,去捕食比自己弱小的鱼类,因此水草也是它分布的主要地方。

扩展资料:

营养价值

黄颡鱼富含蛋白质,钙、磷、钾、钠、镁等矿物元素,营养含量丰富,药用价值高。黄颡鱼富含蛋白质,具有维持钾钠平衡、消除水肿、提高免疫力、调低血压、缓冲贫血的功效,有利于生长发育。

富含铜,铜是人体健康不可缺少的微量营养素,对于血液、中枢神经和免疫系统,头发、皮肤和骨骼组织以及脑子和肝、心等内脏的发育和功能有重要影响。调节渗透压,维持酸碱平衡。维持血压正常。增强神经肌肉兴奋性。

每100克黄颡鱼中,含有蛋白质519克,尼克酸3.7毫克,碳水化合物7.1毫克,钙59毫克,磷166毫克,钾202毫克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黄颡

黄辣丁的营养价值 功效作用

1. 黄辣丁鲇形目,鲿科,黄颡鱼属。又名黄骨聪,黄丫头、翁公鱼、钢针、戈艾、吱戈艾、黄刺公、疙阿、疙阿丁、黄腊丁、嘎牙子、昂刺鱼、黄鳍鱼、三枪鱼、黄刺骨、黄牙鲠、王牙、黄嘎牙,刺疙疤鱼,刺黄股,黄蛟,汪丫鱼,毛泥鳅,黄骨头,广布于中国东部各太平洋水系。在静水或缓流的浅滩生活,昼伏夜出。体长123-143mm,杂食,主食底栖脊椎动物,食物多为小鱼、水生昆虫等小型水生动物。4-5月产卵,亲鱼有掘坑筑巢和保护后代的习性。

2. 性味甘平。能益脾胃,利尿消肿。《医林集要》治水气浮肿,即以黄颡鱼配绿豆、大蒜,用水煮烂,去鱼食豆,并取汁调商陆末服。攻补兼施,对脾虚而肿满甚者尤其适宜。

黄 骨鱼和黄颡鱼是一种鱼吗

是同一种鱼,黄骨鱼别称黄颡鱼。

隶属于辐鳍亚纲、鲶形目、鮠科、黄颡鱼属、黄颡种。属淡水底层鱼类。

形态特征:

体延长,稍粗壮,吻端向背鳍上斜,后部侧扁。头略大而纵扁,头背大部裸露,口大,下位,弧形。前后鼻孔相距较远,前鼻孔呈短管状。鼻须位于后鼻孔前缘,伸达或超过眼后缘,颌须一对,向后伸达或超过胸鳍基部,外侧颏须长于内侧颏须。鳃孔大,向前伸至眼中部垂直下方腹面。鳃盖膜不与腮峡相连。鳃耙短小。背鳍较小,具骨质硬刺,其前缘光滑,后缘具弱锯齿,起点距吻端大于距脂鳍起点。脂鳍短,基部位于背鳍基后端至尾鳍基中央偏前。

活体背部黑褐色,至腹部渐浅黄色。

扩展资料

栖息环境:

多在静水或江河缓流中活动,营底栖生活。白天栖息于湖水底层,夜间则游到水上层觅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因之在不良环境条件下也能生活。幼鱼多在江湖的沿岸觅食。

食性:

食性为杂食性,自然条件下以动物性饲料为主,鱼苗阶段以浮游动物为食,成鱼则以昆虫及其幼虫、小鱼虾、螺蚌等为食,也吞食植物碎屑。

分布:

黄颡鱼是一种小型淡水经济鱼类,在我国各大水系均有分布,尤其在长江中下游的湖泊、池塘、溪流中有广泛分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骨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颡鱼

两斤多的野生黄丫头要长多少年?

背鳍、胸鳍各具一硬刺,后绿具锯齿;刺活动时能发声;腹低平,尾鳍分叉,味美,骨刺少,为著名野生鱼类。

亦称“蛘鲥”亦称“蛘鲥”。背鳍、胸鳍各具一硬刺,后绿具锯齿;刺活动时能发声;腹低平,尾鳍分叉。体延长。黄颡鱼肉质细嫩。鱼纲,鲑科。黄颡鱼肉质细嫩。无磷。生活于江湖底层。食性广。我国各地均产。口宽,下位,长十余厘米,前部平扁,后部侧扁。口宽,下位。无磷。生活于江湖底层。食性广。我国各地均产。体延长,须4对,前部平扁,后部侧扁,长十余厘米。体青黄色,大多具不规则褐色斑纹。体青黄色,大多具不规则褐色斑纹,须4对。鱼纲,鲑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