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两个成语比较合适“一句话说不清楚,形容事情很复杂”1【成语】:一言难尽【拼音】:yīyánnánjìn【解释】:形容事情曲折复杂,不是一句话能说清楚的(用在不好的事)复杂的拼音。【出处】:元·李直夫《虎头牌》第一折:“我一言难尽,来探望你这歹孩儿索是远路风尘。”【举例造句】:说起这件事,真是一言难尽,等有时间我们再详谈。2【成语】:说来话长【拼音】:shuōláihuàcháng【解释】:表示事情很复杂,不是几句话就能说清楚(多指不大愉快的事)。【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66回:“说来话长。五年前我们老娘家里做生日,妈和我们到那里与老娘拜寿。”【举例造句】:这件事说来话长,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

汉字中最复杂的字是“biáng”字,简体笔画42画,繁体笔画56画。

“biáng”字书写笔画顺序是:先写穴字头,再写幺、言、幺,接着写长、马、长,左边写月,右边写立刀旁,下面心字底,最后写个走之底。

biáng也是一种口语化的象声词,有时为口头禅,或童语。此字出于陕西关中的一种小吃“biángbiáng面(陕西关中民间传统风味面食,特指关中麦子磨成的面粉,通常手工擀成长又宽又厚的面条)

扩展资料:

读音考证

民间至少有6种说法,这些说法大多是模拟声音而定字音:面在制作的擀制和拉扯过程中在案板上会发出biáng,biáng的声音;在捞出和调味搅拌过程中,发出biáng,biáng的声音;面在入口时,嘴边会发出biáng,biáng的声音等等。

一种说法认为biáng字发音,较为准确的说法是源于妇女洗衣服时用棒槌捶打湿衣所发出的声音。

biáng,biáng面的原始制作过程要用盐水和面,将面团置于石头或案板上用棒槌捶打,直到面团光滑、均匀之后,再用擀面杖擀成大面片,然后切成像裤带一样宽,下到沸腾的滚水锅中。这种响亮而浑厚的“biáng-biáng”声也就成了“biáng,biáng面”名称的由来了。

哪几个字啊?

天目(天目山;浙江名山)幽邃奇古,不可言(无法以语言形容)。由庄(双清庄;位于天目山山麓)至巅,可(约)二十余里。凡山深僻者多荒凉,峭削者鲜迂曲;貌古则鲜妍(光彩艳丽)不足,骨大则玲珑绝少;以至山高水乏,石峻毛枯;凡此皆山之病(缺点)。天目盈山皆壑,飞流淙淙,若万疋(ㄆ|ˇ;量词。计算布帛类纺织品的单位。)缟(ㄍㄠˇ;白色的丝织品),一绝也。石色苍润,石骨(山石的棱角)奥巧,石径曲折,石壁竦峭,二绝也。虽幽谷县(悬)岩,庵宇(寺庙)皆精,三绝也。余耳不喜雷,而天目雷声甚小,听之若婴儿声,四绝也。晓起看云,在绝壑下,白净如绵,奔腾如浪,尽大地作琉璃海(形容云彩亮丽),诸山尖出云上若萍,五绝也。然云变态最不常,其观奇甚,非山居久者不能悉其形态。山树大者几四十围,松形如盖,高不逾数尺,一株直万余钱,六绝也。头茶之香者,远胜龙井(龙井茶),笋味类绍兴破塘(绍兴地名,以产笋闻名),而清远过之,七绝也。余谓大江之南,修真栖隐(学佛归隐)之地,无逾此者,便有出缠结室(指脱离红尘出家)之想矣。

宿幻住之次日,晨起看云,巳(巳时,上午九时至十一时)后登绝顶,晚宿高峰死关(天目山地名,以险峻出名)。次日,由活埋庵寻旧路而下。数日晴霁(天气晴朗)甚,山僧以为异,下山率相贺。山中僧四百余人,执礼甚恭,争以饭相劝。临行,诸僧进曰:“荒山僻小,不足当巨目,奈何?” 余曰:“天目山某等亦有些子分(细微的缘份),山僧不劳过谦,某亦不敢面誉。”因大笑而别。

天目山幽深奇丽,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从位于天目山的山脚的双清庄到山顶,路程大约有二十余里。一般来说,位置偏僻的山大多荒无人烟,陡峭的山很少有盘旋迂回的山路;苍朴的山,很少有光彩艳丽的景色,磅礴的山很少有精巧雅致的趣味;以至于山高的话,就缺少流水潺潺,岩石陡峭的话,就缺少茂盛的树木;这些都是山的缺点。

天目山到处都是丘壑峡谷,瀑布水流潺潺,如同很多白色的丝绸(倾泻而下),这是一绝。

山石的颜色深沉润泽,山石的棱角巧妙精致,山路盘旋迂回,悬崖陡峭耸立,这是第二绝。

虽然山谷偏僻幽深,山石耸立险峻,但寺庙都建筑的很好,这是第三绝。

我不喜欢听到打雷的声音,而天目山打雷的声音非常小,听到的好像婴儿的啼哭,这是第四绝。

我早早起来,看天目山的云彩晓,在悬崖峭壁,云彩洁白纯净的就像棉花,飘荡变幻如同浪花,整个世界都变成了一片五光十色的天地,仿佛到处都是美丽的琉璃,每座山峰的山顶突出于云海之上,如同散落的浮萍,这是第五绝。然而云彩的变化最不平常,它的样子非常奇特,如果不是久居山里的人,根本不能完全明白云彩的形态。

天目山高大的树木,树身粗的几乎有四十围,(“围”是计量圆周的单位,但具体是多少,说法不一。一说五寸为围,一说直径一尺为围,也有说两手拇指和食指合拢起来的长度为围,还有说两臂合抱的长度为围。)松树的形态如同伞盖一样,树高不过几尺,一棵树价值万余钱,这是第六绝。

天目山每年第一次采摘的茶叶芳香扑鼻,比龙井茶还要馥郁。竹笋的味道像绍兴破塘所产的竹笋,然而更加清淡悠长,这是第七绝也。

我说,长江的南面,学佛归隐的地方,没有比天目山更好的,于是就起了归隐山林的念头。

我们住了一天,第二天早晨起来去看云彩,巳时(上午九时至十一时)之后登上了天目山的顶峰,晚上住在高峰死关(天目山地名,以险峻出名)。等到明天,从活埋庵找到上山的路,顺势下山。这几天天气十分晴朗,山寺的和尚认为这十分不平常,都下山互相集聚庆贺。山寺的和尚有四百多人,非常谦卑恭敬的遵守着礼节,争着请我们吃饭。等到要走的时候,和尚们说:“天目山荒凉偏僻,不足以招待你们这么重要的客人,真不知道怎么办”。我说:“我们和天目山也有些细微的缘份,僧人们不必过于谦虚,我们也不敢接受这种当面的赞誉”。于是众人开怀大笑,互道分别,离开了天目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