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描写山的古诗名句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柳宗元:《江雪》)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

5.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王维:《鹿柴》)

6.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李白:《关山月》)

7.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独坐敬亭山》)

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陶渊明:《归园田居》)

9.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10.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

11.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12.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李叔同:《送别》)

13.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夏完淳:《别云间》)

14.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王湾《次北故山下》)

15.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王安石《登飞来峰》)

16.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17.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8.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9.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

20.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

2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2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

23.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

24.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王昌龄《从军行》)

山行— 唐朝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古风—-李白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李白;古风)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陆游《后赤壁赋》

夕阳山外山,春水渡边渡。(一个对联)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

百川沸腾,山冢碎甭。高谷为岸,深谷为陵。 (《诗经》)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中无. (王维 《汉江临泛》)

晋·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宋·郭熙: 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欲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唐·司空图: 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唐·王维: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唐·韩愈: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唐·李白: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山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

唐·张锡: 山之妙在峰回路转,水之妙在风起波生。

唐·李白: 泰山嵯峨夏云在,疑是白波涨东海。

元·张养浩: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

2. 写出古诗词中描写山水的句子各两句

写出古诗词中描写山水的句子各两句为:

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空气凉爽,仿佛已经到了秋天。

2、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精亮月影。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4、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三山云雾中隐现如落青天外,江水被白鹭洲分成两条河流。

描写山水的诗:

1、浓似春云淡似烟,参差绿到大江边。斜阳流水推篷坐,翠色随人欲上船。——纪昀《富春至严陵山水甚佳》

2、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3、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4、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柳宗元《早梅》

5、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朱敦儒《鹧鸪天·西都作》

3. 求古诗词中描写山水的名句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入。(杜甫《春望》)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田园田居》)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骆宾王《咏鹅》)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锝《竹枝词》)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杨万里《小池》)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

4. 古诗文中写山水的句子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 请写出古诗词中写山写水的句子各两句

写出古诗词中描写山水的句子各两句为: 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王维《山居秋暝》 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空气凉爽,仿佛已经到了秋天。 2、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李白《峨眉山月歌》 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精亮月影。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4、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三山云雾中隐现如落青天外,江水被白鹭洲分成两条河流。

描写山水的诗: 1、浓似春云淡似烟,参差绿到大江边。斜阳流水推篷坐,翠色随人欲上船。

——纪昀《富春至严陵山水甚佳》 2、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3、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4、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柳宗元《早梅》 5、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朱敦儒《鹧鸪天·西都作》。

6. 找一些关于山的古诗文名句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柳宗元:《江雪》)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

5.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王维:《鹿柴》)

6.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李白:《关山月》)

7.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独坐敬亭山》)

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陶渊明:《归园田居》)

9.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10.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

11.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12.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李叔同:《送别》)

13.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夏完淳:《别云间》)

14.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王湾《次北故山下》)

15.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王安石《登飞来峰》)

16.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17.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8.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9.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

20.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

2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2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

23.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

24.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王昌龄《从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