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梁晓声《今夜有暴风雪》的书评

参考一下。

梁晓声的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时,总有一种异样的情感,抑或是对那段沉重历史的重温,体味锤炼的阵痛和重铸的艰难;抑或是为了超越磨难的苦痛,哀中奋起,寻觅一种道德的完善和精神的升华;抑或是历史再一次天降大任于斯,催促我们这一代人去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历史重任……从1983年7月我第一次读到这部作品,至今已24年了,漫长的24年!我已是“奔六”之人,自称或人称为“樊老”,惟有靠“难忘”、“回忆”、“追记”云云去疗救对青春伤逝的恐慌和畏惧。尽管如此,可是我每读一次《今夜有暴风雪》,总会身不由己地被引进作品所营造的悲壮、雄浑、苍莽、壮阔的情境之中,去捕捉那游荡于遥远过去又联系着无限未来的“精灵”。

早期的“知青”题材作品,虽然具有强烈的批判和否定精神,但是作品的基调往往是阴冷凄凉,灰色暗淡,透过酸酸楚楚的泪眼和涓涓流淌的鲜血,我看到的大都是一种莫名的感伤、无奈和凄苦。作为一名“知青”和许许多多有着同样经历的朋友们一样,对之是不能完全认同的,关于这一点,我在《从苏里的形象看〈网〉的思想倾向》文艺批评中已袒露了心迹。因为我认为这些早期的“知青”题材作品所揭示的并不是“知青”生活全部的真实。正如同我现在时常学习“文化发展论坛”网友左春和同志的许多文章一样,他始终是在用第三只眼观察社会、批判人生,其否定的果敢和直抒胸臆的坚决,令我非常钦佩。然而,希望看到的是否定和批判的目的是为了确立和重建。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这一代人在那场浩劫中,既是被卷入者,同时又是受害者,我的母亲就死于那场浩劫。但是,那一个十年的风风雨雨,也锻炼了我们。我们“知青”同农村的父老乡亲们建立了真诚的信赖和友谊。我们可以自豪地说:艰苦的农村生活,锻造了我们这一代人吃苦耐劳、勤奋刻苦的精神。在经过历史的沉淀和现实的洗礼后,我们这一代人恢复了创造个新鲜太阳的勇气和自信力。正如《今夜有暴风雪》中男主角曹铁强所说的:“我们付出和丧失了许许多多,可我们得到的,还是要比失去的多,比失去的有份量。”

带着这样的人生体验,一年又一年、一遍又一遍地阅读《今夜有暴风雪》,心灵一次又一次被作品的悲壮美所震撼。作者用庄严、雄浑、朴实的笔墨,以1979年初春东北松嫩平原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40万“知青”大返城为背景,通过一天一夜突发性事件的典型描绘,深刻地揭示了那场浩劫对我们这一代人惨烈的戕害和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英雄气概。作品中的暴风雪具有极其深刻的内涵,它表现了人在大自然的面前是多么渺小,然而“自然之子”们并没有屈服于大自然的威慑力,而是在暴风雪中冲刷着自身历史的尘垢。“知青”在经历了一个死而复生的心路历程后,以突击前进的雄心去猛烈冲击一切不合理的现实。这个暴风雪比前者来得更加势不可挡。作品塑造了曹铁强、裴晓云、刘迈克等一批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艺术典型,他们即使是伤痕累累,也依然闪耀着永不熄灭的理想和信念之火,历史责任感和革命英雄主义在这些艺术典型身上得到了完整的显现。他们寻找到了人生的价值。这种人生的价值集中体现在他们对自身精神本体的完全占有之中,它腾跃出时空的局限。这种鼓励人们向上的精神财富,正是我们今天和明天所需要的,作品主题在这里得到了升华。作品的力量也来自这里。

岁月流逝,《今夜有暴风雪》中所记载的那一段历史、那一段生活早已过去,但是,我想作品的魅力却不会失去,将会长久地激动着和我的同辈们。

2. 梁晓声《今夜有暴风雪》鉴赏

参考一下

这部作品在粗犷、浓烈、严峻的气氛里,通过对知青生活、命运、成长、斗争的具体描绘,刻画了曹铁强、刘迈克、裴晓云等令人肃然起敬的知青形象,热情讴歌了他们垦荒戍边、建设边疆的生活战斗风貌以及崇高的献身精神。

整个作品气势雄浑、沉郁悲壮,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气息浓郁,被视为“知青小说”里程碑式的作品。1984年获全国最佳中篇小说奖,是几十万北大荒知青生活的一个缩影,曾感动了无数读者。

这是中国当代作家梁晓声的知青小说选集。 “文革”结束之后,知青文学曾迅速地引起了全国性轰动效应,其中梁晓声就是其中干将之一,曾经是知青的他以其饱含激情的笔调,描述这个特殊时代的特殊的群体,对历史进入深刻的反省的同时,对个体自我也进行了灵魂的拷问。可以说这本梁晓声的知青小说选集不仅体现了梁晓声知青小说的整体风格,而且也反映了中国新时期知青小说的成就

梁晓声的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时,总有一种异样的情感,抑或是对那段沉重历史的重温,体味锤炼的阵痛和重铸的艰难;抑或是为了超越磨难的苦痛,哀中奋起,寻觅一种道德的完善和精神的升华;抑或是历史再一次天降大任于斯,催促我们这一代人去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历史重任……从1983年7月我第一次读到这部作品,至今已24年了,漫长的24年!我已是“奔六”之人,自称或人称为“樊老”,惟有靠“难忘”、“回忆”、“追记”云云去疗救对青春伤逝的恐慌和畏惧。尽管如此,可是我每读一次《今夜有暴风雪》,总会身不由己地被引进作品所营造的悲壮、雄浑、苍莽、壮阔的情境之中,去捕捉那游荡于遥远过去又联系着无限未来的“精灵”。

早期的“知青”题材作品,虽然具有强烈的批判和否定精神,但是作品的基调往往是阴冷凄凉,灰色暗淡,透过酸酸楚楚的泪眼和涓涓流淌的鲜血,我看到的大都是一种莫名的感伤、无奈和凄苦。作为一名“知青”和许许多多有着同样经历的朋友们一样,对之是不能完全认同的,关于这一点,我在《从苏里的形象看〈网〉的思想倾向》文艺批评中已袒露了心迹。因为我认为这些早期的“知青”题材作品所揭示的并不是“知青”生活全部的真实。正如同我现在时常学习“文化发展论坛”网友左春和同志的许多文章一样,他始终是在用第三只眼观察社会、批判人生,其否定的果敢和直抒胸臆的坚决,令我非常钦佩。然而,希望看到的是否定和批判的目的是为了确立和重建。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这一代人在那场浩劫中,既是被卷入者,同时又是受害者,我的母亲就死于那场浩劫。但是,那一个十年的风风雨雨,也锻炼了我们。我们“知青”同农村的父老乡亲们建立了真诚的信赖和友谊。我们可以自豪地说:艰苦的农村生活,锻造了我们这一代人吃苦耐劳、勤奋刻苦的精神。在经过历史的沉淀和现实的洗礼后,我们这一代人恢复了创造个新鲜太阳的勇气和自信力。正如《今夜有暴风雪》中男主角曹铁强所说的:“我们付出和丧失了许许多多,可我们得到的,还是要比失去的多,比失去的有份量。”

带着这样的人生体验,一年又一年、一遍又一遍地阅读《今夜有暴风雪》,心灵一次又一次被作品的悲壮美所震撼。作者用庄严、雄浑、朴实的笔墨,以1979年初春东北松嫩平原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40万“知青”大返城为背景,通过一天一夜突发性事件的典型描绘,深刻地揭示了那场浩劫对我们这一代人惨烈的戕害和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英雄气概。作品中的暴风雪具有极其深刻的内涵,它表现了人在大自然的面前是多么渺小,然而“自然之子”们并没有屈服于大自然的威慑力,而是在暴风雪中冲刷着自身历史的尘垢。“知青”在经历了一个死而复生的心路历程后,以突击前进的雄心去猛烈冲击一切不合理的现实。这个暴风雪比前者来得更加势不可挡。作品塑造了曹铁强、裴晓云、刘迈克等一批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艺术典型,他们即使是伤痕累累,也依然闪耀着永不熄灭的理想和信念之火,历史责任感和革命英雄主义在这些艺术典型身上得到了完整的显现。他们寻找到了人生的价值。这种人生的价值集中体现在他们对自身精神本体的完全占有之中,它腾跃出时空的局限。这种鼓励人们向上的精神财富,正是我们今天和明天所需要的,作品主题在这里得到了升华。作品的力量也来自这里。

岁月流逝,《今夜有暴风雪》中所记载的那一段历史、那一段生活早已过去,但是,我想作品的魅力却不会失去,将会长久地激动着和我的同辈们。

3. 今夜有暴风雪(梁晓声)读后感200左右字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讲了,一个男孩子在山坡上放养羊群,因为无聊,所以便编出了一个“狼来了!”的谎话,欺骗了辛苦劳作的农民。一次有人信了,两次有人信了,当第三次时,男孩真的遇到了狼,在惊慌中,他大喊“狼来了!狼来了!真的!这次狼真的来了!”山坡下的农民们听了以为他又在说谎谁也没有管他,于是男孩和羊群一起被狼吃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不要去戏弄欺骗别人,一次两次也许会成功,等到了第三次你真的有了危险需要大家帮忙时,却因为大家都不信任你了,所以谁都不会来帮你的。我们应该诚实一些,不要因为无聊而去戏弄别人。

(220个字)

我一向自认为是同龄人中对“插队”“知青”等词汇了解较多的,但看了梁晓声的知青小说,我才真正走进了那个年代里那些年轻人的内心世界。

他们身上有一些东西对我们来说是遥远而陌生的:崇高的英雄主义,无畏的献身精神,敏锐的政治觉悟……他们的豪言壮语,在我们看来未免不切实际甚至可笑;他们的付出和牺牲,在我们看来常常是无谓而不近人情的。但我们又怎能嘲笑他们?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年轻人的理想主义情怀就是以这种方式表现出来。他们大把大把地挥洒着热情,不去想个人的得失。他们的青春是那样纯粹,又是那样悲壮。

但他们也和任何时代爱做梦的年轻人一样,心中激荡着对未来的憧憬,对人生的幻想,对美的向往,对爱的渴求……即使在严酷的环境中,人性中美好而永恒的那一部分也永远不会被压抑。平时一本正经的女指导员偷偷在河边唱歌跳舞,陶醉于自己的美;在中苏边境插队的年轻医生,快乐潇洒地踏着滑雪板来往于行医途中;第一次站岗的女战士一边用顽强的意志抵抗寒冷,一边期待着她的心上人来接她,对她说那句盼望已久的话……看到这些充满诗意的画面,谁还会觉得他们离自己很遥远呢?

最令我感动的莫过于那段艰难岁月里的人间真情。《白桦树皮灯罩》的主人公为了战友临终的嘱托,甘愿放弃回上海的机会,在一个小城奔波寻觅战友的妹妹;纯朴的鄂伦春姑娘阿依吉伦,无私地帮助她所爱慕的男知青和他的恋人相会;乖巧的苏联猎狗“娜嘉”,牵起了乌苏里江两岸中国知青和苏联老人的情谊;《今夜有暴风雪》中的曹铁强与郑亚茹有过那么多隔阂和冲突,但最终他面对她真诚的忏悔,原谅了她的一切过错……在梁晓声的笔下,这些温暖的真情常常是含泪的微笑,是“被撕碎的美”,让人唏嘘感慨,久久无法释怀。

“知青”两个字究竟意味着什么?曹铁强对即将返城的郑亚茹说的一段话深深打动了我:“希望你今后在回想起,在同任何人谈起我们兵团战士在北大荒的十年历史时,不要抱怨,不要诅咒,不要自嘲和嘲笑,更不要诋毁……我们付出和丧失了许多许多,可我们得到的,还是要比失去的多,比失去的有份量。”看到这里,我终于开始理解他们常说的“青春无悔”这句话了。这不是一句空话,也不是无奈之中的自我安慰。边疆的土地承载了他们的情感和梦想,接纳了他们的热血和汗水,也给他们的青春刻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记。他们以特殊的方式度过了生命中最美好的年华,爱过,恨过,奉献过,追求过,迷茫过,憧憬过……他们怎能不怀念那片土地,不眷恋那段岁月?

但无论如何,过去的已经过去,愿这段历史永不重演。

4. 求分享梁晓声的< >小说

梁晓声,男,1949年9月22日出生于哈尔滨市,祖籍山东荣城市泊于镇温泉寨。

汉族。原名梁绍生。

现居北京,任教于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汉语文学专业。曾创作出版过大量影响的小说、散文、随笔及影视作品。

当过知青,1968年下乡赴黑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1974年入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1977年毕业后分配至北京电影制片厂。

1988年调至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任艺术厂长。2002年调至北京语言大学,任人文学院教授。

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短篇小说集《天若有情》、《白桦树皮灯罩》、《死神》,中篇小说集《人间烟火》,长篇小说《浮城》,《一个红卫兵的自白》、《从复旦到北影》、《雪城》等。其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亲》,及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分获全国优秀小说奖。

文章《慈母情深》被选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9册。现在儿童电影制片厂任职,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著有短篇小说集《年轮》、等。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亲》、《今夜有暴风雪》分获全国优秀小说奖。

小说《为了收获》、《学者之死》、《一只风筝的一生》、《双琴记》分获《小说月报》百花奖。 创作多以知青题材为主,有人称为“北大荒小说”,多描写北大荒的知青生活,真实、动人的展示了他们的痛苦与快乐、求索与理想,深情的礼赞了他们在逆境中表现出来的美好心灵与情操,为一代知识青年树立起英勇悲壮的纪念碑。

代表作有《那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师恩难忘》、《年轮》等,长篇小说《雪城》最为出色; 后期作品开始探讨现实与人性,长篇小说《浮城》以社会幻想的形式展现了作者对人性和社会的分析,十分深刻。其作品大多被香港、台湾出版,并译为英、日、法、俄等国文字。

他的名字被收入到英、美、澳三国“世界名人录”中。 他创作的作品为我国文学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1966年初中毕业于哈尔滨市第二十九中学。

1968年插队北大荒,先后当过农工、小学教师、报导员。1974年被团木材加工厂推荐上大学,进入复旦中文系创作专业。

1977年毕业分配到北京电影制片厂任编辑,1988年调至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当编剧。现任教于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

梁晓声的创作以小说为主,现已创作长篇小说六部。至1994年初已发表六百余万字。

其作品大多被香港、台湾出版,并译为英、日、法、俄等国文字。他的名字被收入到英、美、澳三国“世界名人录”。

[编辑本段]梁晓声的关于爱情言论: 一个男人的一百个同性朋友,也不足以代替一个好女人。好女人是好男人寻找自己、走向成功,然后豪迈地走向人生的百折不挠的力量。

1 “北大荒”岁月:“青春无悔” 在梁晓声迄今的全部作品中,知青文学大概只占五分之一,却是他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刻下的最深的痕迹。 与许多盲目或被迫上山下乡的知青不同,梁晓声插队到北大荒,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甚至带有很明确的功利目的:“家里生活困难,而建设兵团是发工资的,所以‘青春无悔’这句话,别人说,我也说,但我说和别人说的含义不尽相同。”

建设兵团里的部分知青被称为“农工”,有严格的编制,梁晓声被大家推选为班长,后来又当了排长,在知青中威望较高。“我身材不算高大,主要是下乡前读过一些书,为人处世比较容易得到老战士们的认可。”

梁晓声说,“但是绝不同于老战士们那种极‘左’方式。”有一天中午,梁晓声所在的连队打死了一个人,是农场里的一位老职工———知青们怀疑他“有特嫌”,就把老职工关进小屋里审问,最后殴打致死。

当时,班长梁晓声正在睡午觉,阳光下的罪恶悄然发生,又悄然平息,很多人都习以为常。 “我是班长,我要有我的态度。”

梁晓声说,“就是绝对不能容忍,这样严重犯法的事,必须坚决反对。” 可是“反对”能有多大作用呢?梁晓声的想法与很多人相左,包括一些领导。

于是他由班长、排长转去做小学教师、团里的报道员,再后来,精简机构,全团只“精简”下来一个男知青,就是梁晓声———他又被派到一个木材加工厂干活。“团里容不下我这样的青年,仅仅让我离开,已经算不错了。”

恰在这时,复旦大学负责招生的一位姓陈的老师偶然在兵团的《战士报》上读到了知青梁晓声的作品,居然千里迢迢来找此人。从佳木斯到黑河,陈老师找到梁晓声时,这个瘦弱的青年正在抬大木头,还患着肝炎,看起来一脸苦相。

“我不知道上海有多远,也不知道去了能怎样,但总归可以跟人谈文学了。”梁晓声觉得,这是他人生中的大转折。

2 《雪城》换了一台18英寸彩电 1974年,梁晓声就读复旦大学中文系,1977年毕业,分配到北京电影制片厂当编辑。这段经历,被他写成了自传体小说《从复旦到北影》。

顺顺当当进城定居的梁晓声,比起许多同龄知青,已经幸运太多。很自然地,他开始提笔写作。

“因为知识青年的前身大抵是红卫兵,包括我,也戴过袖标的。”梁晓声说,“所以当时城市里响起一片‘狼孩回城’的惊呼,这其中最敏感的就是知识分子,他们受红卫兵伤害最深。”

可是在梁晓声看来,许多青年是无辜的,尤其是出身普通市民家庭的孩子,。

5. 今夜有暴风雪的获奖情况

1985年电视剧《今夜有暴风雨》获得第三届大众电视金鹰奖优秀连续剧

1985年电视剧《今夜有暴风雨》获得第三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女主角:任梦

1985年电视剧《今夜有暴风雨》获得第三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男配角:吕毅 梁晓声

当代著名作家。祖籍山东荣城市泊于镇温泉寨,1949年9月22日出生于哈尔滨市,一九六八年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参加知青战士。2002年调至北京语言大学,任人文学院教授。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短篇小说集《天若有情》、《白桦树皮灯罩》、《死神》,中篇小说集《人间烟火》,长篇小说《一个红卫兵的自白》、《从复旦到北影》、《雪城》等。其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亲》,及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分获全国优秀小说奖。著有短篇小说集《年轮》、《浮城》等。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亲》、《今夜有暴风雪》分获全国优秀小说奖。小说《为了收获》、《学者之死》、《一只风筝的一生》、《双琴记》分获《小说月报》百花奖。

创作多以知青题材为主,有人称为“北大荒小说”,多描写北大荒的知青生活,真实、动人的展示了他们的痛苦与快乐、求索与理想,深情的礼赞了他们在逆境中表现出来的美好心灵与情操,为一代知识青年树立起英勇悲壮的纪念碑。代表作有《那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师恩难忘》、《年轮》等,长篇小说《雪城》最为出色;后期作品开始探讨现实与人性,短篇小说《浮城》以社会幻想的形式展现了作者对人类末世预测,十分深刻。其作品大多被香港、台湾出版,并译为英、日、法、俄等国文字。他的名字被收入到英、美、澳三国“世界名人录”中。

这部作品在粗犷、浓烈、严峻的气氛里,通过对知青生活、命运、成长、斗争的具体描绘,刻画了曹铁强、刘迈克、裴晓云等令人肃然起敬的知青形象,热情讴歌了他们垦荒戍边、建设边疆的生活战斗风貌以及崇高的献身精神。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为了收获

为了大森林

阿依吉伦

苦艾

鹿心血

非礼节性的“访问”

鸽哨

边境村纪实

捕鳇

高高的铁塔

白桦林作证

白桦树皮灯罩

今夜有暴风雪

夜宿“蛤蟆通”

黑帆

第一位来访者

6. 今夜有暴风雪的主要内容

1979 年春节后的东北松嫩平原仍然寒凝大地,一辆长途汽车在公路上行驶着,突然被一只立在路上的羊拦住,司机跳下车,辨认出是一只被狼咬伤的羊,已僵死在那里。

跟着跳下车的一位乘客对司机说:“是兵团的羊。”司机愕然地向远方望去–那里曾是兵团一个连的住处,如今已如死一般的沉寂。

人,都走光了。汽车又继续向前行驶,路上遇见一队又一队返城的知青。

嫩江火车站,几百名知青在等待着列车,他们疲惫的脸上显出各种各样的神色和表情。当火车开进站后,知青们像狩猎一只庞大的野兽一样,包围了每一节车厢,挤在车门和窗口。

车站的广播播出:今晚列车晚点受西伯利亚寒流影响,今夜有暴风雪。这是北大荒四十余万知青大返城期间的一个夜晚。

然而在东北最北边陲的驼峰上,某师三团工程连战士裴晓芸,却第一次在边境哨位站岗。这个二十五岁的上海姑娘,正为自己终于被批准为战备分队的战士,能扛上枪而兴奋、激动着。

寒冷的夜晚,陪伴她站岗的是一只叫“黑豹”的狗。她向山下会议室的方向望去,不禁想到他–连长曹铁强。

全团各连连长、指导员聚集在团部会议室,正开着紧急会议。兵团总部下发了一个紧急文件:为缩短从兵团到农场体制的过渡时期,要求在三天以内办理完知青返城的手续,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1333363356464逾期冻结。

团长马崇汉扣压着文件,不向连队传达,引起参加会议的干部们的反对……。

7. 梁晓声《今夜有暴风雪》用什么写作手法来达到他的写作目的

网上看见呢,是哪门课啊? 作者用庄严、雄浑、朴实的笔墨,以1979年初春东北松嫩平原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40万“知青”大返城为背景,通过一天一夜突发性事件的典型描绘,深刻地揭示了那场浩劫对我们这一代人惨烈的戕害和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英雄气概。

作品中的暴风雪具有极其深刻的内涵,它表现了人在大自然的面前是多么渺小,然而“自然之子”们并没有屈服于大自然的威慑力,而是在暴风雪中冲刷着自身历史的尘垢。“知青”在经历了一个死而复生的心路历程后,以突击前进的雄心去猛烈冲击一切不合理的现实。

这个暴风雪比前者来得更加势不可挡。作品塑造了曹铁强、裴晓云、刘迈克等一批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艺术典型,他们即使是伤痕累累,也依然闪耀着永不熄灭的理想和信念之火,历史责任感和革命英雄主义在这些艺术典型身上得到了完整的显现。

他们寻找到了人生的价值。这种人生的价值集中体现在他们对自身精神本体的完全占有之中,它腾跃出时空的局限。

这种鼓励人们向上的精神财富,正是我们今天和明天所需要的,作品主题在这里得到了升华。作品的力量也来自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