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章中引用古诗词的作用是什么

它的作用主要包括: 1、可使所表达的语言意思简洁凝练,增添感染力,有利于作者表情达意; 2、可为作者的观点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论据,增强说服力; 3、有利于读者在阅读中产生联想或共鸣,达到推陈出新,增强生动性的效果,或幽默风趣,增强形象性的效果。

引用作为一种常见修辞方法,通过在文章中有意引用诗句、名人事例、格言等,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看法。 扩展资料:在文章引用古诗和人物事迹的手法是“引用”。

引用是指在说话或写作中引用现成的话,如诗句、格言、成语等,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修辞方法。引用可分为明引和暗引两种。

明引指直接引用原文,并加上引号,或者是只引用原文大意,不加引号,但是都注明原文的出处。暗引指不说明引文出处,而将其编织在自已的话语中,或是引用原句,或是只引大意。

运用引用辞格,既可使文章言简意赅,有助于说理抒情;又可增加文采,增强表现力。

二、描写文章写的好的诗句

一、宋代大诗人王安石写《泊船瓜洲》时,对“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先由“到”改“过”,又换“入”,再换“满”,最后,终于炼出“绿”字,才心满意足。

使诗歌意境徒然升华,那更是千古绝唱。 二、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就曾对他的优秀弟子莫泊桑说:“无论你所要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

其他类似的都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

三、宋词人宋祁对其《玉楼春》一词中的“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也是反复锤炼,对“闹”字也数次改动,先由“到”而“浓”,最后炼字为“闹”,更是使满词生辉,在文坛上留下万代佳话。 清人刘公勇在词话里对宋祁炼字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刘赞到:“一闹字卓绝千古”。

四、我国唐代诗人贾岛为诗句“鸟栖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的“僧敲月下门”一句究竟是用“推”还是用“敲”冥思苦想,无法定夺,竟然冲撞了京兆尹韩愈的马队,是他和韩愈一起反复“推”、“敲”,才定下用“敲”字的。 一个“敲”字,铿锵有声,使意境充满迷人的芬芳。

五、唐卢延的《苦吟》诗,“莫话诗中事,诗中难更无。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更是道尽了炼字推敲的甘苦,让人感动。

三、哪些诗句可以经常用在作文中

1、现代诗也可以吧,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成功是需要付出努力的)

2、花为什么谢了呢?我的热烈的爱把它紧压在我的心上,因此花谢了。琴弦为什么断了呢?我强弹了一个它不能胜任的音符,因此琴弦断了。(很多东西不能勉强)

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个不用解释了吧)

4、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告诫人们珍惜时间,趁少年努力)

5、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比喻急需的东西费了很大的力气找不到,却在无意中得到了。)

6、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从相识

实在是太多了 其实写作文想写的好不一定要用诗句的 你可以用好词好句 这个很好找的 随便一搜就能找到

四、教你在作文中如何引用诗句 (转)

教你在作文中如何引用诗句 草在古代诗人的笔下往往代表着诗人的感情,它可以表示生命力的旺盛,使人为它的坚强精神赞叹,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可以表示生机勃勃的春天,使人感受美好春光的生气,如:“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还可以表示哀情、愁情,当你看到长势茂盛的草木,会联想人生,可表达自已的惆怅之情,如:“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我们在作文中引用诗句来表达自已的感情,可使文章锦上添花,增色不少。怎么在文中运用诗句呢?相信同学们读了下面几个例子,就会明白: 例1: 春天,似乎一切变得生机勃勃,充满了活力。

你看,那随风摆动的柳枝,“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美!那春雨下正在快乐成长的小草,“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酷!那正在竞相开放的花儿,“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妙!你正在欣赏这一番美景时,或许会来一些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更像孩子一般淘气的毛毛细雨,“江南二月多芳草,春在蒙蒙细雨中。”奇!还有那轻轻的、凉丝丝的风,也和春雨登上了古运河畔这个舞台。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爽!春天,没有了孩子是不可以的,看,那些小朋友们在快活地奔跑着,想要捉住那只蝴蝶,却怎么也找不到了“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趣!再看那边,有几位还在放风筝“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乐! 例2: 拙政园最美的莫过于莲池。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历来对荷花的吟咏不计其数,拙政园的三处荷池,各自曲尽其妙,空阔而不空疏的园林景致,都依荷池而筑。大片清亮的荷叶屈伸错落,红的、白的荷花,含苞未放的,娇艳欲滴的,错落有致,犹如少女般在一片绿的海洋中亭亭玉立,婀娜多姿。

再也找不到比周邦彦的“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更生动妥帖的刻画了。置身荷花池中,看着蜻蜓飞舞,让我不由得想起了杨万里《小池》中的经典词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每一步都是一个新风景,都是拙政园“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的写照。 例3: 快乐,我对你总是有一种无限的想念,像白云怀念蓝天,像青草迷恋大地,像树木扎根一样深刻。

曾几何时的那般淘气幼稚至今还萦绕在我的脑海中……“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我穿上鲜艳的衣裳悠然地漫步在花草林间,看着春吐芬芳,感受那“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景色;夏天,我穿着印花背心和小短裤奔跑在小树林间、驻足在喧闹的池塘边,看“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感受那“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完美气氛;秋天,古运河平添了一份沉着、稳重,我踏步在金黄的田野中,看那火红的枫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听那落叶归根的动人故事,感受那“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壮美;冬天,我留恋在银装素裹中,看天地共色,感受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观.春是翠绿的、夏是火红的、秋是金黄的、冬是雪白的,我的童年也是五彩的。

上面三个例段,将所学的诗句恰当地运用到段落中,用诗句来展现作者的感观,这些诗句如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似一幕幕特写的镜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能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定能助你成就精彩文章。

五、求强调写文章时一个字的重要性的古诗句

一、《唐诗纪事》及陶岳《五代史补》卷三载:晚唐诗僧齐已作《早梅》诗:“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风递幽香去,禽窥素艳来,明年犹应律,先发映春台。”

郑谷见后,建议改“数技”为“一枝”,说:“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齐己下拜。

人以谷为“一字师”。 二、范仲淹写《严先生祠堂记》最后是“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风”字本用“德”字,经友人指点改为“风”,既与“云”、“江”、“山”、“水”相配,又含蓄不呆,又一“一字师”也。 三、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三载:宋诗人杨万里谈及晋干宝,误作“于宝”,有吏在旁说:“乃‘干宝’作‘于’也。”

并检字书以呈,下注晋有干宝,万里大喜说:“汝乃吾一字之师。” 四、宋周紫芝《竹坡诗话》载:汪内相将赴临川,曾吉父以诗迎之,有“白玉堂中曾草诏,水晶宫里近题诗”句,韩子苍改“中”为“深”,改“里”作“冷”,吉父闻之,以子苍为“一字师”。

五、北宋阮阅《诗话总龟》载:萧楚材见张咏作“独恨太平无一事”,请改“恨”为“幸”,公曰:“真一字师。” 六、清施闰章《蠖斋诗话》:“元萨天锡诗:‘地湿厌闻天竺雨,月明来听景阳钟。

’烩炙于时,山东一叟鄙之,萨往问故,曰:‘此联固善,“闻”、“听”二字一合(指合掌,是诗家一忌)耳。”萨问:‘当易以何字?’叟徐曰:‘看天竺雨。

’萨疑‘看’字所出,叟曰:‘唐人有“林下老僧来看雨”。’萨俯首,拜为一字师。”

后遂称改正他人诗文中不妥之字者为“一字师”。 七、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三年,曾写下了许多赞美西湖的山水诗,西湖的景色,用他饱满的笔墨勾画点染,愈发美丽了。

而西湖迷人的景致同样也给了诗人诸多养分,浪漫意境,勃然诗兴,助其诗愈发绚丽了.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我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这就是白居易著名的 ,可仔细读来,你会发现有一字之差,就这一字之差,流传着一段佳话. 一次,白居易从孤山寺扶醉而归,乘着酒兴漫步白堤,堤岸两边清水如镜,仰面白云欲吻湖烟,莺燕争春栖柳掠地,不禁诗兴涌动,勃然即吟. 白居易正诗意兴浓得意之际,忽见一老婆婆拄着拐杖,蹒跚走在白堤上,白居易走上前对老婆婆说:”我刚才做了一首诗,吟给你听听,好不好”于是就把这诗吟了一遍.老婆婆听了说:”这诗好啊!只是白沙堤不只你一人喜欢,我们都爱这堤呢.你不如把”我”字改成最字吧,这就吟出了许多人的心思了”,白居易一听喜出望外,连连”改得好,改得好啊”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于是乎,一首留传与世脍炙人口的佳作 应西湖美景而生,应诗人谦逊而生,应百姓众爱而生,传为美谈。 八、苏轼改诗 眉山刘微之巨,教授郡城之西寿昌院,从游至百人。

苏明允命东坡兄弟师之,时尚幼,微之赋《鹭鸶》诗,末云:“渔人忽惊起,雪片逐风斜。”坡从旁曰:“先生诗佳矣,窃疑断章无归宿。

曷若‘雪片落蒹葭’乎?”微之曰:“吾非若师也。”坡兄弟应制科,微之赠诗有曰:“惊人事业传三馆,动地文章震九州。

老夫欲别无他祝,只愿双封万户侯。”自是三苏名著天下。

九、郑板桥改诗 郑板桥年轻的时候,有一次跟老师到野外去玩。他们在小桥边,发现一具少女尸体。

老师马上写诗一首: 二八女多娇, 风吹落小桥。 三魂随浪转, 七魄泛波涛。

郑板桥听了,说:“你怎么知道这少女是16岁?肯定是风吹下小桥的呢?你看见了她的三魂七魄随波打转吗?” 老师被问得哑口无言,便反问道: “依你看这诗该怎么作?” 郑板桥不假思索便把诗改了一下。 谁家女多娇, 何故落小桥? 青丝随浪转, 粉面泛波涛。

老师听了,甚为折服。 十、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泊船瓜洲》这首诗是宋代大诗人王安石的作品。这首诗写于熙宁八年(1075)春二月。

当时王安石第二次拜相,在奉诏进京的途中舟至瓜洲,夜间停泊。此时,诗人虽身在瓜洲,但心仍然依恋着江宁故居,因此,诗人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抒情小诗。

诗文中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曾经过了多次修改。(南宋洪迈《客斋续笔》卷八对该诗草稿的修改过程有记载。)

最初用“到”,后改作“过”。又改作“入”,再改作“满”,这样一改再改,最后才选定这个“绿”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