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没有长短句的诗词

陆游

一落索

识破浮生虚妄,从人讥谤。此身恰似弄潮儿,曾过了、千重浪。

且喜归来无恙,一壶春酿。雨蓑烟笠傍渔矶,应不是、封侯相

一丛花

尊前凝伫漫魂迷,犹恨负幽期。从来不惯伤春泪,为伊后、滴满罗衣。那堪更是,吹箫池馆,青子绿阴时。

回廊帘影昼参差,偏共睡相宜。朝云梦断知何处,倩双燕、说与相思。从今判了,十分憔悴,图要个人知。

上西楼(一名相见欢)

江头绿暗红稀,燕交飞。忽到当年行处、恨依依。

洒清泪,叹人事,与心违。满酌玉壶花露、送春归

大圣乐

电转雷惊,自叹浮生,四十二年。试思量往事,虚无似梦,悲欢万状,合散如烟。苦海无边,爱河无底,流浪看成百漏船。何人解,问无常火里,铁打身坚。

须臾便是华颠。好收拾形体归自然。又何须著意,求田问舍,生须宦达,死要名传。寿夭穷通,是非荣辱,此事由来都在天。从今去,任东西南北,作个飞仙。

木兰花慢

阅邯郸梦境,叹绿鬓、早霜侵。奈华岳烧丹,青溪看鹤,尚负初心。年来向浊世里,悟真诠秘诀绝幽深。养就金芝九畹,种成琪树千林。

星坛夜学步虚吟。露冷透瑶簪。对翠凤披云,青鸾溯月,宫阙萧森。琅函一封奏罢,自钧天帝所有知音。却过蓬壶啸傲,世间岁月駸駸。

好事近

羇雁未成归,肠断宝筝零落。那更冻醪无力,似故人情薄。

瘴云蛮雨暗孤城,身在楚山角。烦问剑南消息,怕还成疏索。

如梦令

独倚博山峰小,翠雾满身飞绕。只恐学行云,去作阳台春晓。春晓,春晓,满院绿杨芳草。

钗头凤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2. 请高人写长短句诗

琉璃色的天空 沾染了几抹淡淡的云烟 远处的山川若隐若现 恰似你似笑非笑的脸 书桌上的残笺 停留在无忧的童年 寄给你的从前 每一页都写满了思念 青黑色的天空 印刻着忆忆的思绪 窗外的青柳轻摇着身躯 描画着满天飞絮 偶尔寂寞的开始下雨 依如孤单的我 在梦里自言自语 寒雨敲击着窗子 我突然停止了呼吸 生怕它打破窗上的残菊 不知要过多久 所有的伤痛才会全愈 水墨清寒里的一段记忆 是谁忘记了那一次说好的生死相依 我以为我可以永远忘。

3. 长短句的新诗具有什么特点

“新诗”首先应是诗歌,相对古典诗词而言,它不受严格的格律、格式的束缚,更为自由,用语白话化。

所以,新诗又有自由诗,白话诗的别称。自由和白话化,是新诗的“新”字的全部含义。

是新诗与古典诗词的分野所在。凡是用当下日常用语,包括还活在当下的某些文言词语写作的,突破了古典诗词格律、格式束缚的诗歌,都属于新诗的范畴。

它包括每句字数整齐,每段句数整齐的诗歌。也包括每句字数不一,每段句数不一的诗歌。

因既然是自由诗,就不能一面提倡自由,一面又规定只能这样,不能那样。弄得新诗的形式比古典诗词还单调。

特别要指出的是,不押韵,不打标点,分行断句不遵守现代汉语规范要求,这不是新诗的特点。而是非诗的特征。

4. 词牌诗有哪些

词牌名及其由来 1:望江南:本名《谢秋娘》,李德裕为亡妓谢秋娘作,因白居易词中有“能不忆江南”,而改名《忆江南》,又名《梦江南》《望江南》《江南好》等。

2: 卜算子 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等。相传是借用唐代诗人骆宾王的绰号。

骆宾王写诗好用数字取名,人称“卜算子”。 3:采桑子 原唐教坊大曲中有《采桑》,后截取一“遍”单行,取为词。

又名《丑奴儿令》、《罗敷媚》等,四十四字。宋词中又创慢词,《采桑子慢》等,九十字。

唐代无此词牌,始于晏殊。 4:钗头凤 原名《撷芳词》,相传取自北宋政和间宫苑撷芳园之名。

后因陆游有“可怜孤似钗头凤”词句,故名。 5:长相思 词牌名。

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又名《长相思令》、《相思令》等。

因南朝乐府中有“上言长相思,下言夕别离”一句,故名。 6:丑奴儿 词牌名。

出自唐教坊大曲《采桑》,所以,通称《采桑子》,又名丑奴儿令、罗敷媚。 7:捣练子 词牌名。

以捣衣而名。晚唐已有此词调。

8:定风波 唐教坊曲名,敦煌曲子词中有“问儒士,谁人敢去定风流”一语。此调取名原来有平定叛乱的意思。

又名《定风流》、《定风波令》等。 9:芳心苦 原名《踏莎行》,因词中有“红衣脱尽芳心苦”,故名。

10:风入松 唐僧人皎然有《风入松》歌,后取用为词调。 11:八声甘州:依唐边塞曲《甘州》改制而成,因上下片八韵,故名八声。

12:浣溪沙 又名《小庭花》。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减字浣溪沙 词牌名。减字,唐宋曲子词术语,一般填词应按谱填,但词人在声腔字数上有伸缩自由,以求旧曲出新声。

这首词实际没有减字,末字“些”是语气助词,是取用楚地方言。 13:浪淘沙 唐代教坊曲名。

又名《浪淘沙令》《过龙门》、《卖花声》。此词最早创于唐代刘禹锡和白居易。

14: 渔歌子:又名《渔父》。唐教坊曲名,词调由张志和创制。

15:六丑 周邦彦自创。后人觉《六丑》不雅,易名为《个侬》。

传说当年名妓李师师为宋徽宗唱了这支曲子,徽宗觉得这首曲词圆婉好听,就问。“是谁写的?”李师师说:“这曲子叫《六丑》,周邦彦写的新调。”

徽宗召见周邦彦时问:“为何取名《六丑》?”周邦彦答道:“因为它冲犯了六个宫调,那都是最好听的章调,可是要唱好它并不容易。昔日高阳氏有子六人,富才华 而貌 ,故以此取为曲调的名字。”

16:六州歌头 词牌名。原是唐代的鼓吹曲。

宋时入词牌。六州指伊、凉、甘石、氐、渭。

六州各有歌曲,统称《六州》。歌头即引歌。

17: 绿罗裙 原名《生查子》,因有“记得绿罗裙”一句,取名之。 18:卖花声 词牌名。

唐教坊曲名。又名《浪淘沙》、《浪淘沙令》、《过龙门》。

此曲最早创自唐代刘禹锡。初为小令,形式与七言绝句相同。

其内容专咏浪淘沙。五代至宋,此调发展为长短句,内容也更广泛。

19:满庭芳 词牌名。因柳宗元有“偶此即安居,满庭芳草积”的诗句而得。

又名《满庭霜》、《江南好》、《满庭花》。 20:木兰花 又作《玉楼春》《西湖曲》等。

唐和五代词人所填《木兰花》,句式参差不一。宋人定为七言八句。

21:念奴娇 念奴是唐朝天宝年间的著名歌妓,因念奴音色绝妙,后人用其名为词调。 22:破阵子 原是唐朝开国时创制的大型武舞曲《破阵乐》中一曲,后改用为词牌。

23:菩萨蛮 原为唐教坊曲。唐代苏鹗《杜阳杂编》载:“大中初,女蛮国入贡,危髻金冠,缨络被体,号菩萨蛮队。

当时倡优遂制《菩萨蛮曲》,文士亦往往声其词。” 24:青玉案 词牌名。

取于东汉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锦锈段,何以报之青玉案”一诗。 25:清平乐 原为唐教坊曲名,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

又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忆萝月》。一说李白曾作《清平月》,恐后人伪托。

26:鹊桥仙 词牌名。因欧阳修有词“鹊迎桥路接天津”一句,取为词名。

又有一说,此调因咏牛郎织女鹊桥相会而得名。 27:如梦令 相传后唐庄宗自制曲,因曲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一句而得名。

28:阮郎归 词牌名。出自东汉刘晨、阮肇天台山采药遇仙女的典 29:瑞鹤仙 词牌名。

宋周邦彦始创,格体参差 30:少年游 唐无此词调,宋人晏殊作《珠玉词》中有“长似少年时”句,取之为名。又名《小阑干》、《玉腊梅枝》。

31:霜天晓角 词牌名。又名《月当窗》、《踏月》。

此词调首见于《全芳备祖前集》,宋代词人林逋取其前片的意境用为词牌名。 32:水调歌头 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

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大曲分散序、中序、入破三部分。

“歌头”是中序的第一章。 33:水龙吟 又名《龙吟曲》。

取李白“笛奏龙吟水”一诗句而名之。 34:苏幕遮 唐玄宗时教坊曲名。

原曲源自西域龟兹国,“苏幕遮”意“西戎胡语”。 35:望江南 词牌名。

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此调本名为《谢秋娘》,是唐李德裕为亡姬谢秋娘所作。

后进入教坊。 36:惜分飞 又名《惜双双》、《惜芳菲》。

《词谱》中以毛滂为正曲。故此词牌可能是毛滂自创。

37:惜奴娇 《高丽史乐志》载。

5. 古体诗有哪些诗

古体诗有五绝,七绝

五律,七律

古体诗

与近体诗绝对而言的诗体。近体诗构成前,除楚辞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古体诗格律自在,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

四言诗,在近体诗中曾经不存在了,虽不加“古”字,但显而易见,就知道是古体诗。《诗经》中搜集的上古诗歌以四言诗为主。两汉、魏、晋仍有人写四言诗,曹操的《观沧海》、陶渊明的《停云》都是四言诗的典型例子。

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五古最早发生于汉代。《古诗十九首》都是五言古诗。汉代当前,写五言古诗的人很多。南北朝时的诗大都是五言的,唐代及其当前的古体诗中五言的也较多。而七古的发生能够早于五古。但在唐代以前不如五古多见。到了唐代,七古少量地呈现,唐人又称七古为长句。

杂言诗也是古体诗所独有的。诗句长短不齐,有一字至十字以上,普通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气上归入七古一类。《诗经》和汉乐府民歌中杂言诗较多。汉魏以来乐府诗配合音乐,有歌、行、曲、辞等。唐人乐府诗多不合乐。唐宋时代的杂言诗方式多种多样:有七言中杂五言的,如张籍的《行路难》;有七言中杂三言的,如张耒的《牧牛儿》;有七言中杂三、五言的,如李白的《将进酒》;有七言中杂二、三、四五言至十言以上的,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咏男夷、六、八言为主杂以五、七言的,如李白的《蜀道难》。

此外,古绝句在唐时也有作者;都属古体诗范围。古体诗在开展进程中与近体诗有交互关系,南北朝前期呈现了讲求声律、对偶,但尚未构成完好的格律,介乎古体、近体之间的新体诗。唐代一局部古诗有律化倾向,乃至古体作品中常融入近体句式。但也有些古诗作者无意识与近体相区别,多用拗句,间或散文明来避律。

古体诗是与“近体”绝对而言的诗体。近体诗构成以前,除楚辞体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这是按照古诗的作法写的,方式比拟自在,不受格律的约束。不拘对仗、平仄。押韵宽,除七言的柏梁体句句押韵外,普通都是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亦可换韵。篇幅长短不限。句子可以划一划一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也可杂用长短句,随意变化,为杂言体。

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杂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普通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气上归入七古一类。汉魏以来乐府诗原是配合音乐的,有歌、行、曲、辞等。唐人摹仿前代乐府而作,有沿用乐府古题的如李白《蜀路途难》,有即事名篇另立新题的如杜甫“三吏”、“三别”、白居易《新乐府》,都已不合乐,实属古体诗范围。另外,唐以前即咏男夷句为单位的绝句,或称“古绝句”,唐时也有作者,与考究平仄的近体绝句不同,也属古体诗一种。

古体诗在开展进程中与近体诗有交互关系。南北朝前期有一局部诗作开端讲求声律、对偶,但尚未构成完好的格律,是古体到近体间的过渡方式,或称“新体诗”。

唐代一局部古诗有律化倾向,如王勃《滕王阁》为古体诗,但它平仄合律,全篇八句,在声律上近似分押仄、平两韵的两首七言绝句。唐代律诗格律定型之后,诗人们的古体作品中更常溶入近体句式。如王维、李颀、王昌龄、孟浩然等人的五古中颇有律句、律联。歌行体如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等名篇中,也有不少句子是入律的。而有的诗作者则无意识与近体相区别,多用拗句,间或散文明,李白、杜甫、韩愈等均有所发明。后来明、清学者盲目留意到古诗溶入律句和用拗句避律的景象。清代王士□更以为古诗有平仄,于是赵执信、翁方纲等人专门研讨古诗腔调。他们的研讨,关于诗歌创作时盲目区别古体、近体声律不无奉献,但由于无视古诗实以自然音节为主,无奉献,但由于无视古诗实以自然音节为主,因而颇有牵强,以致被讥为“不见以为秘诀,见之则无用

6. 古体诗有哪些

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近体诗形成前,除楚辞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

四言诗,在近体诗中已经不存在了,虽不加“古”字,但不言而喻,就知道是古体诗。《诗经》中收集的上古诗歌以四言诗为主。两汉、魏、晋仍有人写四言诗,曹操的《观沧海》、陶渊明的《停云》都是四言诗的典型例子。

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五古最早产生于汉代。《古诗十九首》都是五言古诗。汉代以后,写五言古诗的人很多。南北朝时的诗大都是五言的,唐代及其以后的古体诗中五言的也较多。而七古的产生可能早于五古。但在唐代以前不如五古多见。到了唐代,七古大量地出现,唐人又称七古为长句。

杂言诗也是古体诗所独有的。诗句长短不齐,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诗经》和汉乐府民歌中杂言诗较多。汉魏以来乐府诗配合音乐,有歌、行、曲、辞等。唐人乐府诗多不合乐。唐宋时代的杂言诗形式多种多样:有七言中杂五言的,如李白的《行路难》;有七言中杂三言的,如张耒的《牧牛儿》;有七言中杂三、五言的,如李白的《将进酒》;有七言中杂二、三、四五言至十言以上的,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以四、六、八言为主杂以五、七言的,如李白的《蜀道难》。

此外,古绝句在唐时也有作者;都属古体诗范围。古体诗在发展过程中与近体诗有交互关系,南北朝后期出现了讲求声律、对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介乎古体、近体之间的新体诗。唐代一部分古诗有律化倾向,乃至古体作品中常融入近体句式。但也有些古诗作者有意识与近体相区别,多用拗句,间或散文化来避律。

古体诗是与“近体”相对而言的诗体。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不拘对仗、平仄。押韵宽,除七言的柏梁体句句押韵外,一般都是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亦可换韵。篇幅长短不限。句子可以整齐划一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也可杂用长短句,随意变化,为杂言体。

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杂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汉魏以来乐府诗原是配合音乐的,有歌、行、曲、辞等。唐人摹仿前代乐府而作,有沿用乐府古题的如李白《蜀道路难》,有即事名篇另立新题的如杜甫“三吏”、“三别”、白居易《新乐府》,都已不合乐,实属古体诗范围。另外,唐以前即有以四句为单位的绝句,或称“古绝句”,唐时也有作者,与讲究平仄的近体绝句不同,也属古体诗一种。

古体诗在发展过程中与近体诗有交互关系。南北朝后期有一部分诗作开始讲求声律、对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是古体到近体间的过渡形式,或称“新体诗”。

唐代一部分古诗有律化倾向,如王勃《滕王阁》为古体诗,但它平仄合律,全篇八句,在声律上近似分押仄、平两韵的两首七言绝句。唐代律诗格律定型之后,诗人们的古体作品中更常溶入近体句式。如王维、李颀、王昌龄、孟浩然等人的五古中颇有律句、律联。歌行体如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等名篇中,也有不少句子是入律的。而有的诗作者则有意识与近体相区别,多用拗句,间或散文化,李白、杜甫、韩愈等均有所创造。后来明、清学者自觉注意到古诗溶入律句和用拗句避律的现象。清代王士□更认为古诗有平仄,于是赵执信、翁方纲等人专门研究古诗声调。他们的研究,对于诗歌创作时自觉区别古体、近体声律不无贡献,但由于忽视古诗实以自然音节为主,因此颇有牵强,以至被讥为“不见以为秘诀,见之则无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