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道家修心的句子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全文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於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名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即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但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2. 求佛教的修心语录

修心诀一、为什么要修心?二、本心被埋没、失落的原因(一)为形所役(二)与世浮沉(三)积业成障(四)逐相而迷(沉)(五)随想入阴(六)作茧自缚(七)瞒心昧己(八)言多必失三、如何拾回自己失落的心(一)要知道自己的心–认知自己的心(二)制心(三)要常惺(四)能舍四、修心法要一、为什么要修心?任何一个人升沉、苦乐、正邪……都是由心决定的。

人,是受思想支配,受认识指导。为什 么要修行?因我们从出生以后,由于自我意识的伸张,主观意念把一切问题、现象、事实都扭曲了,如果不修行,便一直扭曲下去,活的环境是个变态的环境,心,是个走了样子的心。

不修心,会活得很苦。谈到修心,先搞清楚修的是哪一颗心?自己有几个心?用分类法,起码有两种。

儒家说:有人 心,有道心。佛说:心为恶源。

又说: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由此可知,心有两种。

这两种心并不是用解剖学解剖出来的,而是我们自出娘胎这二种心就开始形成;十多岁时,雏形大体完成,受完教育以后,进入社会工作,人心不断地增强,道心不断地被埋没,如果说我们一生下来便是道心,那也不是事实。佛说:心为恶源。

又说: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不是矛盾?不是,心为恶源的心是妄心、是人心。能够作佛的心是真心,是本心。

人心是怎么形成的?它是由根、尘相对,第七识的自我意识,第六识的分别意识,透过五官的采集、见取、纳入 ……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表层意识”;在本心的表层上覆盖了一层尘垢,这尘垢便是我们经 常认为的“自我”。佛说无我,是针对着我们的表层意识,说这不是你,根本没有你。

如果你认为这就是自己, 或自己的心,是绝对不正确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心,是原本的心,是摩诃般若,是心的原态,也是生命的共相。

这个 心本自具足,本自光明,本自圆满,是不须要修的。须要修的是什么心呢?是我们的“表层意识”。

表层意识掩盖、埋藏了我们真实原本光明、圆满、一切具足的本心,要修的就是这个虚假妄 心–表层意识。古人说:“借假修真”,不是借肉体修法身,而是借我们虚伪的意识来修正、恢复、发掘出 自己原本的真心。

如果问:你有心没有?你一定会说:我有心,我知道,我清楚,我不会把口袋里钱送给不相 干的人。我吃饭也不会吃进鼻孔里。

我清明在躬,很有理智……。这并不正确,你是有一颗心;但是你现在没有心。

你原本的真心被六尘覆盖住了、埋没了,而你那个表层意识虚假的心,又支离破碎,四分五裂,欲振乏力,不起作用了。为什么?因为你缺乏一个完整、统一的心–昨天决定的事,今天你会否定;上午决定要做的事,下午又不做了。

你的理智时常和情感交战,欲望和 德性交战,你的心是矛盾的,不是统一完整的。所以,修行,首先要把这个支离破碎、四分五裂的表层意层意识修好。

真心不用修。如果表层意识原本是好的,佛不会讲“心为恶源”;《尚书·大禹谟》亦不会说“人心惟危”。

所以表层意识是我们要修的对象;不但要修,而且大部分要扬弃。“借假修真”的前提必须先具备一个完整统一的“表层意识”;而且要给它开个孔道,让原本的真心出头来主宰这个统 一的表层意识。

如此,才有修心(行)的可能;否则,便是流于空谈。二、本心被埋没、失落的原因真心被埋没,真心给失落,真心被迷失,真心被六尘所覆盖,主要由于我们没有认知它、肯 定它、珍惜它,其错误原因如下:(一)为形所役人的一生,忙忙碌碌,就是为这个肉体服务,我们所有的念头动机,都是根据肉体产生,古人说这叫“躯壳起念”,明明它是不永恒,不可贵,死了不多久就发臭,是具臭皮囊,但是我们却一生都在为它服务,做了它的奴隶。

绝大多数人,以大部分时间来侍奉这个肉体;给它吃,给它穿,它不美,要它更好看。所有患得患失,功利追求,都是为了这具肉体。

你的心既然做了肉体的奴隶,你的心就会因为被忽视而渐渐地遗忘、迷失、沉没在虚幻里了 。(二)与世浮沉人,大多没有当家作主的意志。

有些人写自己的传记,说他曾经做了些什么,那是大言不惭,那并不是他做的,是周遭的环 境为他安排、逼他做的,一如赵匡胤,黄袍加身当皇帝;又如黎元洪,从床底下被拉出来做 督都。大多数人都是如此,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人都没有当家作主,都没有自己人生的方向,都只 是被环境所驱使,要他怎样,他就得怎样。

这就是与世浮沉–时间过去了,他的生命也腐 蚀、消失了。因此,看相算命者大行其道,大多数人都被算定了,一生都摆不脱命运的支配。

其实,是大 多数人都不肯自己当家作主而与世浮沉,原本的自己真心才被淹没,不起作用的。我们看了《了凡四训》以后,就知道人是可以当家作主,可以改变并主宰自己的命运的。

佛 经上说:“种子变,则命根变。”只要你发心,你的本质变了,素质提升了,顽铁忽然变成 黄金,价值自然就不同了。

我们修心,最重要的就是纠正、改变这一点;如不改变这一点,人就不可能成佛,就不可能 在茫茫业海中脱颖而出了。(三)积业成障业,是思想行为的总合,一如公司的业绩。

为什么叫各位反省?因为真正反省的人是可以认。

3. 表达自己修行自己得福报的句子

净空法师 讲1 佛法是平等的,人人都可以修成,人人都可以得到,问题就是你肯不肯修?2 所谓“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就不得,这个问题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3 有一些学佛的同修,有一个很大错误的观念,认为佛菩萨靠得住,“我靠他就行了”。4 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无谁代者”,“谁”包括佛菩萨,佛菩萨也不能够代替!我们在《楞严经》里面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5 阿难尊者起头就发生一个错误的观念,阿难跟释迦牟尼佛是堂兄弟,堂兄弟当中释迦牟尼佛是老大,他是最小的小弟。6 释迦牟尼佛也很喜欢他,也很疼爱他,他自己也知道,所以他看到别的同学苦修,他对他们说:“你们要苦修,不修不能得道;我不必,到时候我大哥就会把‘道’给我。”

7 他是多闻而不用功,不肯真修,遇到摩登伽女之难,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他的大哥帮不上忙,这才觉悟到修行要靠自己。8 所谓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就不得,没有人能代替的!9 佛法讲因果,公修公得,婆修婆得,因缘果报丝毫不爽。

众生苦我们怎么能代?不要说我们不能代了,佛菩萨也不能代。10 佛菩萨要能代,我们很苦,佛菩萨不代我们受苦,那佛菩萨的慈悲在哪里?11 所谓“公修公得,婆修婆得”,没有说人可以把“道”这个东西送给你的。

12 如果能把“道”送给我们,佛菩萨都大慈大悲,何必要我们苦修?马上送给我就好!这个东西不行。13 勉强说,福报可以送给你,智慧是没有办法给你的。

14 再给你讲真的,你要是没有福报,送给你福报,你消化不了,担当不起。15 没有福报的人,你多送他一点钱财,他马上灾难就来,他没有那个钱财还得不到祸!钱财一来,祸害马上跟着就来。

16 自己不修福,你要是看到福来了,那不是福,那是祸。这是我们必须要警觉的!17 佛教给我们福慧双修,所以成佛是两个条件,一个是福报圆满,一个是智慧圆满,所以佛称作“二足尊”。

“足”就是满足,我们今天讲圆满。佛的福德、智慧都满足、都圆满。

18 佛法重在行,解是手段,行是实质。你能解不能行,你一生所修学的全都是福德,没有功德。

要修功德,才能了生死、出三界。19 我们先说什么叫“功德”?学佛的同修这里要辨别清楚,功德跟福德不一样,修福德容易,修功德不容易。

20 功德是什么?功是功夫,你修行真有功夫,有功夫当然你就有收获。21 譬如祖师们常讲“持戒有功”,我们修行持戒有功,“三昧是德”,三昧就是定,所谓“因戒得定”,你持戒得定,这得定就是德。

22 持戒是功,三昧现前就是德,叫功德。修定有功,智慧开了,“因定开慧”,智慧开了,这是德。

23 福德可以与大众共享,我有福可以跟大家共享;功德没有办法给别人,只有靠自己修。24 古德常讲:“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就不得。”

这是要靠你自己修的。不像福德,福德是我们修的福,这可以给人共享。

25 就像《坛经》上六祖所说的“此事福不能救”。此事是讲生死大事,修福报没用处,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

26 要修功德,功德可以了生死、出三界。这功德跟福德我们必须要辨别清楚。

27 佛法是觉悟之法,你的心不觉,你的觉悟从哪里出来?绝对不是别人觉悟的,可以把它拿来当作我的,没这个道理!28 如果这个法子行得通,我们还需要修行吗?不要了,诸佛菩萨大慈大悲,把他修行的统统给我们就好。29 你们看《楞严经》,阿难尊者当初就是这么一个错误观念,认为佛最喜欢他,将来一定把佛法给他。

到遭魔登伽女之难才晓得,原来别人所修的没有办法给自己,再亲密的关系也没办法。30 钱财可以送给别人享受,智慧、才艺你怎么能给别人?没法子。

所以这个东西确实是“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一定要靠自己修。31 你自己的心不清净,哪来的智慧?佛菩萨、祖师大德对于经论的注解、注疏,你把它念了背起来,也能讲得天花乱坠,是不是智慧?不是智慧,为什么?你的心不明。

32 你的心不明,你讲出来的东西也不明。你讲的每一句话都不错,听众听起来不是味道,由此可知,清净心是多么重要!33 我们念佛人讲清净心,就是禅家所讲“明心见性”,见性是心清净,心不清净见不到性。

34 这句佛号,就是我们修清净心的方法。我们拿佛号来修清净心。

35 心地有一分清净,与佛法就有一分相应,两分清净就两分相应。心清净,看经、看注这才真正能理解,才真正能懂得它的意思。

36 《开经偈》讲“愿解如来真实义”,这个“愿”是清净心才能够理解。37 培养清净心没有别的方法,下手要专一。

连儒家都讲“惟精惟一”,它讲精、一。38 佛法也是如此,《弥陀经》特别主张“一心不乱”。

“一心不乱”是果,“一心不乱”也是因,因果同时,这个妙!这一点希望同学们要特别的注意。39 由此可知,我们每天二六时中,以真诚心、清净心、恭敬心,来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念佛、念法、念僧,三宝都具足。

40 过去李老师在世的时候,有一次他在中兴大会堂讲经,公开宣布他生死自在,那时他只有七十五岁。他可以做得到,我们也可以做得到,要有这个念头才行。

41 他能做,我们也能做,他七十五岁可以做到,我们六十五岁就应该做到了,所谓“后来居上”,。

4. 佛心领悟中有哪些比较经典而深悟的语句

佛曰:放下。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佛曰: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佛曰:刹那便是永恒。

佛曰: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佛曰:爱别离,怨憎会,撒手西归,全无是类。不过是满眼空花,一片虚幻。

佛曰: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佛曰: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则物非物。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物也。

佛曰:人无善恶,善恶存乎尔心。

佛曰:将生命结束在爱人面前,瞬间的痛苦,永恒的幸福,无法抵挡的诱惑

佛曰: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佛曰。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佛曰:吾法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会者近尔。迷者远乎。言语道断。非物所拘。差之毫厘。失之须臾。

佛曰:如人锻铁。去滓成器。器即精好。学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净矣。

佛曰。净心守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断欲无求。当得宿命。

佛曰: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佛曰:缘来则去,缘聚则散,缘起则生,缘落则灭。

前尘百次回眸,换得今生擦肩而过;前尘千次回眸,换得今生相识相知;前尘万次回眸,换得今生相携白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