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自律与他律辩论词

原发布者:a27833551a

自律他律辩论赛稿一辩陈词:主席,评委,各位同学,大家晚上好! 首先感谢对方辩友用精彩的言辞告诉我们他律在学风建设中的辅助作用,然而,我不得不对对方辩友以偏盖全的论调深表遗憾。首先,我想从对方一辩的发言中做一下总结: 刚才对方辩友的手法真是高明,一手“指鹿为马”用的真是“冠冕堂皇”。刚才对方辩友把内因和外因混为一谈,众所周知,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外因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所以刚才对方辩友的说辞未免有点太过混乱。那么,下面我将陈述一下我方观点: 第一:自律是通过自我约束,自我调整,把言行控制在制度,法规,道德允许的范围内。在文明习惯养成的过程中,虽然他律作为外因起到了辅助作用,然而,自律作为内因不断自我约束则更为重要。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因而自律的地位无可厚非。很难想象一个不懂得自律而依赖他律的人将怎样步入社会,要知道没有人会因为他律而当上将军,但绝对要相信,最好的将军是最自觉最自律的人。第二:他律的滞后性和局限性是不言而喻的。若如对方辩友所说他律是学风建设的关键,那为什么不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规定一个规章制度来使学风建设的更全面呢?很显然他律是有很大局限性的。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去制定一些无用的规章制度来促使学风的建设!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我方也多次强调,承认自律并不等于否认他律在学风建设养成中

2. 自律与他律

贵自律重他律

公民道德建设贵自律重他律。“自律”就是德治,“他律”就是法治。在强调“自律”,提高每个公民道德素质的同时,还必须严格“他律”,采取法治手段。

随地吐痰,乱扔烟头、杂物,是中国人几千年的陋习。为何诸如此类的小事总是禁而不止呢?与国外有些地方相比,笔者认为原因在于“自律”与“他律”失衡了。

据说,新加坡法治多用重典,政府规定,凡在大街上随地吐痰、乱扔杂物、大小便不冲等,只要被巡警发现,都要受到严厉处罚。一般情况下,第一次罚款1000新元(约合人民币6500元);第二次加倍;第三次除处以罚款外,还要穿上号衣上街扫马路。不论是高官还是平民百姓,所有人都是如此。所以,在76%的国民是华裔的新加坡,街道清洁干净,没有随地吐痰、乱扔烟头杂物等现象。

要创建国家卫生城市,首先要在“自律”方面下功夫,力求全市人民人人认真学习,个个从我做起,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其次,要加强“他律”,重视法治,以铁的手腕为创建活动保驾。

把自律与他律、德治与法治统一起来,相信几年后,泉州一定能像新加坡那样卫生文明。而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则公民的道德面貌也必将焕然一新。

3. 自律与他律辩论词

到一家饭店吃饭,在人多服务员忙不过来的时候,你完全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悄悄溜走,而不付账,可是,你却不会那样去做,为什么?

你付账时,面对服务员手中的一大把钞票,本来你还没有付,你却说付了,本来你只付了一百,你却说付了二百,若真出现这种情况,服务员又如何能说得清道得明?好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几乎不存在。

上述现象我不是第一个去思考的,美国经济学家考希克·巴苏早就注意到:一个人看到别人的钱包掉在地上,如果光从“理性”的角度来看,他就应当把钱包拿走,但一般人都觉得这样做不好,如果这样做了,他会认为那是一件很不体面的事情,即使可以侥幸逃脱,也仍然会产生良心上的不安和自责。他据此提出“理性限制规范”理论,认为人类社会存在一种阻止人们选择某种特定行动的规范,不论这种行动能给当事人带来多大的效用。

这种规范为什么会流行?博弈论从“进化稳定均衡”的角度提供了解释:从社会进化的角度来讲,如果大家都去偷人家的东西,那么,这个社会将无法长期存续,所以,大家都赞成,即使在没有法律规则和惩罚的前提下,偷人家的东西也是不能为的。

实际上,“理性限制规范”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自律”,它靠的是一种约定俗成的道德力量。与法律这种“他律”相比,这种规范能够更自觉地得到遵守,其根基更为强大、影响更为广泛,自然,成本也更为低廉。因此,它对我国的“依法治国”事业应具有启迪意义。

首先,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自律”与“他律”的作用,克服“法律万能”的思想。举个例子,为什么在一些乡下地区可以“夜不闭户”,而城里反而不行?从法律的普及程度和执法力量的分配来看,显然城里要优于乡下。可见,“夜不闭户”现象的形成,主要不是基于法律这种“他律”的力量,而是基于自然状态下人类天然的道德感情。

其次,“他律”应尽可能建立在“自律”的基础上,惟其如此,才利于“他律”的推行。如果“他律”无视“自律”,甚至背其道而行之,那将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正是这个原因,促使我们在立法时要尊重民俗,重视民间法。也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法律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地方性知识”,不注意本国(本地)水土、片面强调“接轨”,其结果只能是“橘逾淮为枳”。

第三,“自律”力量的形成是相对稳定的社区(社会)经过长期演绎的结果,一旦这种稳定被打乱或打破,这种“自律”的力量就会减弱甚至消失。为什么昔日“夜不闭户”的农村如今小偷增多,甚至出现了偷挖祖坟的现象?就是因为传统的道德约束力减弱,不少年轻人出外见了“世面”后,管他什么祖坟不祖坟,能捞到钱就行。同样理由也可解释为什么近二十多年来我国城市犯罪急剧增多,因为人口流动频繁的陌生人社区正在取代传统的相对稳定甚至是封闭的熟人社区,显然前者更不利于形成一种群体的道德限制力量。作为一个硬币的两面,为什么流动人员特别是农村进城人员犯罪突出?有的人在家里、村子里,可是一贯的好人、老实人呀,怎么一下子就犯罪了呢?这与他突然摆脱了原来的“自律”场、而新的环境又没有给他一种相应的“自律”场或者说他没有机会融入这样的“自律”场不无关系。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既要从宏观上确立循序渐进的改革思路,避免社会的变化过于急剧,也要从微观上注意社区建设,防止出现社区规范的紊乱或者空白,同时,还可对改革的深意多一层感悟,那就是:改革最终是为了不改,变最终是为了不变。

4. 自律+他律

什么是自律?自律就是自己约束自己,换句话说也就是要自己要求自己。

纪律和规则是我们平时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很多事实都能说明这个道理,比如买票要排队;走在马路上要遵守交通规则;甚至我们平时的一举一动都受到一定的要求和约束,否则任何事情都毫无秩序可言。而我们作为在校的学生,处在向迈进社会过度的时期,更是有数不清的纪律和规则来要求我们,告诉我们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

但是,如果我们总在一种被要求的环境下学习和生活是很难进步的,所以我们应该学会自己约束自己,自己要求自己,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拿它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毕达哥拉斯说:不能约束自己的人不能称他为自由的人。我们的自律并不是让一大堆规章制度来层层地束缚自己,而是用自律的行动创造一种井然的秩序来为我们的学习生活争取更大的自由。

学校在上学期成立了自律委员会,目的就是为了能督促和鼓励我们自觉自律。它并不是一个要一批同学来管理其他同学的组织,而是一个促使大家互相监督,做好自律的一个新的学生团体,只为让我们的学习生活保持良好的秩序。作为自律委员会的一员,我相信每位成员都和我一样,希望自己能够在自律这方面给大家帮助,为大家服务。

要自律,当然要有具体的要求。在配合现在正在实行的素质教育方面,我们要提高自身素质,树立自尊、自爱、自强的自律意识,对学校、班级和个人都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并且能够正确处理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和矛盾冲突。在学习方面,我们一要独立,独立思考、独立解题、独立完成作业;二要自觉,自觉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包括做好预习复习工作、上课专心听讲和按时完成作业。在行为上,我们应该以中学生日常行为守则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文明礼貌、爱护公物。在外表上,我们应该以简单大方、干净整洁的衣着表现出学生朴素的本质。

我想,如果每一位同学都能够加入到自律者这个行列中来,就会发现身边的事物、环境都会大大的不同。自律并不仅对我们现在的学习有益,在几年后,当我们陆续结束自己的学生生涯走上社会的时候会发现它对于我们今后在社会上的工作和生活也有很大的影响,因为当我们还是学生时,犯了错误我们还有再来一次,从头开始的机会,可是在社会上我们必须为自己的每一次失误或者错误负责,承担后果,这使得自律的作用更加明显。因此,让我们互相监督,做到自觉自律,为目前的学习创造更好的环境,也为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打下基础。

5. 求一篇关于(自律好)和(他律好)的有关素材,字越多越好

自律

每当走进教室,看到窗子上贴着“自律”的班训,总要问问自己:“我自律了吗?”

晚上下自习回到家,感觉学了一天真的累得慌。看看时间:嗯,才八点二十,还不晚,玩到八点半再做作业吧。于是,这儿站一会儿,那晃一晃,再吃点零食,八点半就到了。又安慰自己:“没事儿的,今天晚上的作业大部分都在学校里完成了,只剩一点点儿了,再玩十分钟吧。”不知不觉中,时间便一分一秒地从身边溜走。快到9点的时候,才会在家人的督促下进入书房,摊开作业本动笔。我做到了自律吗?

周五晚上放学后,我便埋头玩游戏到深夜:“熬了五天啊,终于解放了,轻松轻松玩一晚难道不行吗?作业明天一定能做起。”每当大人问起做作业的事,就拿这句话来搪塞。

周六的早上好睡觉。任爸爸妈妈怎样喊,我赖在床上总是迟迟起不来:“熬了五夜啊,我补补觉难道不行吗?”好不容易被家人喊醒后,半个小时下不了床,从换衣服、梳洗到细嚼慢咽吃二合一的早中餐,时间早已过中午12点。下午,要么练练字,要么看看课外书,或者自由安排,见电脑开着再上上网。咦,QQ群里有人又在发言,看看又有什么雷人的举动。哎呀,好友在跟我说话呢,有来无往非礼也,得吱一声。呀,又发过来一款新游戏,操练操练一把。“没事,反正时间还早,就练三局。”玩着玩着,就把作业抛到九霄云外,还自我安慰道:“作业算什么,反正还有星期天呢。”于是,周六一整天又在作业没有多少进度中白白溜走了。我做到了自律吗?

进入倒计时的周日,语数外三项作业加拢一大堆,如梦初醒的我突然变得紧张起来,只有拼命地赶。由于时间紧,任务多,作业做得十分毛糙。等到好歹把作业赶完,又是晚上十点多,哪还有时间预习和复习,只有关灯睡觉。我做到了自律吗?

记得政治老师曾说过:“生活中不免有这样或那样的约束,我们不能改变它。但我们可以改变对约束的态度,变约束是痛苦为变约束是享受,这样,人生才有意义。”所谓“自律”,就是自己约束自己。

今天万老师让我写《自律》这篇作文,就是让我从在家里的表现中清醒地认识到:对自己放松要求,才使学习变得很被动,导致事事要人督促,天天要别人监管,这样是学不好的。只有排除各种干扰做到自己约束自己,以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来专心对待学习,学习效率将会大大提高,学习成绩将会突飞猛进。

从现在起,我将把“自律”当作一面镜子,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让老师和家长少操心的好孩子,让老师和同学们来见证一个进步的我吧!

6. 自律与他律 法律与道德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种观点,认为道德只应该用于自律,不应该用于他律,他律应由法律负责。这话初听起来似乎有些道理,但细想想,有很大问题。

人是复杂动物,内心充满欲望。有些欲望驱使我们去做利人利己的事,也有些欲望驱使我们去做害人利己,甚至害人害己的事。就我自己而言,记忆中也曾产生过偷盗诈骗,甚至杀人放火的冲动。很显然,如果我按自己的欲望把这些冲动付诸实践,就不能在这里发帖了。所以人要过和平日子,就必须克制某些害人欲望。

试想到一家饭店吃饭,在人多服务员忙不过来的时候,你完全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悄悄溜走,而不付账,可是,你却不会那样去做,为什么?

你付账时,面对服务员手中的一大把钞票,本来你还没有付,你却说付了,本来你只付了一百,你却说付了二百,若真出现这种情况,服务员又如何能说得清道得明?好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几乎不存在。

上述现象我不是第一个去思考的,美国经济学家考希克·巴苏早就注意到:一个人看到别人的钱包掉在地上,如果光从“理性”的角度来看,他就应当把钱包拿走,但一般人都觉得这样做不好,如果这样做了,他会认为那是一件很不体面的事情,即使可以侥幸逃脱,也仍然会产生良心上的不安和自责。他据此提出“理性限制规范”理论,认为人类社会存在一种阻止人们选择某种特定行动的规范,不论这种行动能给当事人带来多大的效用。

这种规范为什么会流行?博弈论从“进化稳定均衡”的角度提供了解释:从社会进化的角度来讲,如果大家都去偷人家的东西,那么,这个社会将无法长期存续,所以,大家都赞成,即使在没有法律规则和惩罚的前提下,偷人家的东西也是不能为的。

实际上,“理性限制规范”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自律”,它靠的是一种约定俗成的道德力量。与法律这种“他律”相比,这种规范能够更自觉地得到遵守,其根基更为强大、影响更为广泛,自然,成本也更为低廉。因此,它对我国的“依法治国”事业应具有启迪意义。

首先,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自律”与“他律”的作用,克服“法律万能”的思想。举个例子,为什么在一些乡下地区可以“夜不闭户”,而城里反而不行?从法律的普及程度和执法力量的分配来看,显然城里要优于乡下。可见,“夜不闭户”现象的形成,主要不是基于法律这种“他律”的力量,而是基于自然状态下人类天然的道德感情。

其次,“他律”应尽可能建立在“自律”的基础上,惟其如此,才利于“他律”的推行。如果“他律”无视“自律”,甚至背其道而行之,那将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正是这个原因,促使我们在立法时要尊重民俗,重视民间法。也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法律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地方性知识”,不注意本国(本地)水土、片面强调“接轨”,其结果只能是“橘逾淮为枳”。

第三,“自律”力量的形成是相对稳定的社区(社会)经过长期演绎的结果,一旦这种稳定被打乱或打破,这种“自律”的力量就会减弱甚至消失。为什么昔日“夜不闭户”的农村如今小偷增多,甚至出现了偷挖祖坟的现象?就是因为传统的道德约束力减弱,不少年轻人出外见了“世面”后,管他什么祖坟不祖坟,能捞到钱就行。同样理由也可解释为什么近二十多年来我国城市犯罪急剧增多,因为人口流动频繁的陌生人社区正在取代传统的相对稳定甚至是封闭的熟人社区,显然前者更不利于形成一种群体的道德限制力量。作为一个硬币的两面,为什么流动人员特别是农村进城人员犯罪突出?有的人在家里、村子里,可是一贯的好人、老实人呀,怎么一下子就犯罪了呢?这与他突然摆脱了原来的“自律”场、而新的环境又没有给他一种相应的“自律”场或者说他没有机会融入这样的“自律”场不无关系。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既要从宏观上确立循序渐进的改革思路,避免社会的变化过于急剧,也要从微观上注意社区建设,防止出现社区规范的紊乱或者空白,同时,还可对改革的深意多一层感悟,那就是:改革最终是为了不改,变最终是为了不变。

希望对你有用。

7. 自律重于他律

我方认为:自律重于他律。

第一:自律是通过自我约束,自我调整,把言行控制在制度,法规,道德允许的范围内。在文明习惯养成的过程中,虽然他律作为外因起到了辅助作用,然而,自律作为内因不断自我约束则更为重要。

外因通过内因内因起作用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因而自律的地位无可厚非。很难想象一个不懂得自律而依赖他律的人将怎样步入社会,要知道没有人会因为他律而当上将军,但绝对要相信,最好的将军是最自觉最自律的人。

不要把他律看做万能的上帝,世上没有救世主,中学色怀念感要养成文明习惯关键还是在自律。 第二:文明行为不等于文明习惯。

他律可以促使文明行为的发生,但在文明行为转变为文明习惯的过程中,自律是第一位的。众所周知,习惯可以称为行为,但行为决不能等同与习惯。

您不能说一次两次的文明行为就是一个文明习惯吧?!显然是不和逻辑的。而既然是文明习惯,他就是理所应当的室,有没有他律都是次要的。

第三:他律必须内化成自律之后,才能使文明行为变成文明习惯。他律可能会导致文明行为的发生,但若我们本身不接受这种规范,是不可能形成一个习惯的,以为我们会想方设法逃脱这个规范的限制。

只有我们自身接受了他律,把他律内化成自律,才能真正起到作用,否则那些法律,规范,不过只一纸空文! 因此,只有充分调动我们的主观能动性,靠自我约束,才能更顺利的养成一个文明习惯。刘少奇同志讲,在思想上、言行上严格约束自己,最好连小节也注意到。

我们提高道德修养,格守自律,也应从小处入手,从点滴做起,对细节思想不放松,细小事情不放过,以求防微杜渐。因为现实生活中的经验告诉我们,苹果是从真孔般的小黑点开始溃烂的;铁锅是从一斑锈蚀开始穿洞的;一个人的失足,往往是在“小恶”上不慎而逐渐酿成的。

因此,我们需要记住“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名言。不要等发展大了再使别人采取他律。

自律是一个不断提高自己素质修养的一种自我约束力。在很多情况下,他律不可能处处约束人的行为。

而我们更需要自律。在大街上捡到钱包,是应该放入自己的兜里还是交给警察?在商店被多找了零钱,是假装不知道还是还回去?这些现象反映出:他律和自律哪个更重要。

试想,法律规定着人们行为的限度。他制约着你,监督着你,使你不做出犯罪的行为。

但如果人缺乏自律能力,他律只能是一纸空文。衡量人品质是在无人知道的情况下,他将做出什么选择,这是自律的表现,这比别人评价我们更有效。

第四:一粒坏的种无论种在哪里,怎么施肥,终究是长不出来的。第五:自律是内因,他律是外因,二者相辅相成,而自律是根,他律是辅。

第六:毕竟凡事本质上总是较为重要,外界因素会左右本质的改变,但本质不受外界干扰就不会改变。第七;主观不努力,客观怎样都白费。

第八:习惯是个人养成,自己的心理年龄成长决定自己有什么样的好的学习习惯,懂得自己自律的人才能战胜自己(例子:囊萤印雪的典故;悬梁刺骨的典故;毛主席长沙街头读书,越王卧薪尝胆,等)因此,最重要的还是自己要努力,别人的帮助不一定都有效。我们一定要坚持自律,使我们自身素质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