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送高司直寻封阆州的出处是哪里

标题 送高司直寻封阆州 作者 杜甫 年代 唐 内容 丹雀衔书来,暮栖何乡树。

骅骝事天子,辛苦在道路。司直非冗官,荒山甚无趣。

借问泛舟人,胡为入云雾。与子姻娅间,既亲亦有故。

万里长江边,邂逅一相遇。长卿消渴再,公干沉绵屡。

清谈慰老夫,开卷得佳句。时见文章士,欣然澹情素。

伏枕闻别离,畴能忍漂寓。良会苦短促,溪行水奔注。

熊罴咆空林,游子慎驰骛。西谒巴中侯,艰险如跬步。

主人不世才,先帝常特顾。拔为天军佐,崇大王法度。

淮海生清风,南翁尚思慕。公宫造广厦,木石乃无数。

初闻伐松柏,犹卧天一柱。我瘦书不成,成字读亦误。

为我问故人,劳心练征戍。 注释 【注释】:。

2. 清谈的书面解释

魏晋名士以清谈为主要方式,针对本和末、有和无、动和静、一和多、体和用、言和意、自然和名教的诸多具有哲学意义的命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清谈的进行有一套约定俗成的程式,清谈一般都有交谈的对手,藉以引起争辩。争辩或为驳难、或为讨论。

在通常情况下,辩论的双方分为主客,人数不限,有时两人,有时三人,甚至更多。谈话的席位称为“谈坐”,谈论的术语称为“谈端”,言论时引经据典称作“谈证”,谈论的语言称为“谈锋”。

在清谈的过程中,一方提出自己对主题内容的见解,以树立自己的论点,另一方则通过对话,进行“问难”,推翻对方的结论,同时树立自己的理论。在相互论难的过程中,其他人也可以就着讨论主题发表赞成或反对的意见,称为“谈助”。

到讨论结束时,或主客双方协调一致,握手言和,或者各执一辞,互不相让,于是有人出来调停,暂时结束谈论,称为“一番”,以后还可能会有“两番”、“三番”,直至得出结论,取胜一方为胜论,失败的一方为败论。 魏晋“清谈”的内容与形式 魏晋时期,社会上盛行“清谈”之风。

“清谈”是相对于俗事之谈而言的,亦谓之“清言”。士族名流相遇,不谈国是,不言民生,谁要谈及如何治理国家,如何强兵裕民,何人政绩显著等,就被贬讥为专谈俗事,遭到讽刺。

因此,不谈俗事,专谈老庄、周易,被称为“清言”。 这种“清言”在当时很流行,特别是统治阶级和有文化的人,更视之为高雅之事,风流之举。

他们在一起讨论争辩,各抒歧异,摆观点,援理据,以驳倒他人为能事。由于上流社会的普遍参与,“清谈”成为时尚。

“清谈”的方式,绝大多数属于口谈。而就口谈而言,又有几种方式。

一是两人对谈,即所谓主客对答。一个人对某一个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谓之“主”;提出不同见解和质疑者,谓之“客”。

主客互相质疑对答,往返难休,这是“清谈”的主要形式。二是一主多客或一客多主。

不过主客双方都以一人为主,其余者可以插言。三是“自为主客”。

当别人对问题都无高见可抒时,某人可以就此问题自己设疑,自己解答,以发表他的高超的见解。有一次,大家争论一个问题,最后都穷于词理,当时宰相谢安,“自叙其意,作万余语”,侃侃而谈,见解独特。

说完以后,肃然自得,四座没有不佩服的。 当时,人们把共聚“清谈”当作抒发情怀的良机,许多名流闲士都热衷于此事。

但其目的不是论政,不过是官吏、文人为了消遣和显示自己清高不谈俗事而已。《兰亭序》中说“永和九年,……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修禊”原是三月初三沐浴除垢,嬉水采兰,祓秽祈祥的活动,而“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很显然不止是一般的“修禊”;而是东晋士族文人的一次大规模清谈盛会。 “清谈”是辩论演讲,它和现代演讲的共同点是,要求有新异的观点,要“见人之所未见,言人之所未言,探求义理之精微而达于妙处”。

如步入后尘,拾人牙慧,无新颖观点,就会令人烦躁厌听。孙盛到殷浩家去“清谈”,直到废寝忘食,不愿离去,假如他们谈的全是老一套,是不会互相吸引到这种地步的。

一场好的“清谈”,固然要求理论观点标新立异,同时还必须有高超的语言技巧来表达观点。有一次,刘惔到王蒙家“清谈”,刘走后,王蒙的儿子问其父:“你和刘惔谁胜了?”王蒙说:“韵音令辞不如我,往辄破的胜我。”

韵音令辞是语言优美动听,“往辄破的”是说理论上一发即中。前者包括声调抑扬顿挫,和畅悦耳和词语准确犀利,精当有力,是讲“清谈”的形式;后者说的是清谈的内容。

由此可见,王蒙是把“清谈”的内容和形式并列起来看待的。 “清谈”中,气氛一般很随便,在激动的时候,往往助以手势,身体摆动,甚至起舞,引吭;谈到酣醉地步时,便无所顾忌了,口出粗言也是有的。

“清谈”也有诡辩者。当然,诡辩者需有敏捷的思维和善辩的口才。

王苟子和许洵辩论,王苟子不得胜,而反过来,“许复执王理,王执许理”(实为交换命题),王苟子还是告败。可见许洵的诡辩何其机巧。

“清谈”是适应当时封建士大夫阶层的需要,承袭东汉清议的风气,就一些玄学问题析理问难,反复辩论而发展起来的。王弼、何晏等玄学家是著名的代表人物、清谈既是从玄学发展而来,必尚虚无之论,后人对它的意义,一语道破:“虚无之谈,尚其华藻,此无异于春蛙秋蝉,聒耳而已。”

“请谈”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它所对应的政治现象是魏晋士族制度及封建等级特权;它所对应的经济基础是汉末以来的豪强地主经济和士族庄园经济。随着士族制度的崩溃和士族政治经济特权的丧失,必然走向衰落。

文学解释 亦作“ 清谭 ”。 1.清雅的谈论。

汉 刘桢 《赠五官中郎将》诗之二:“清谈同日夕,情盼叙忧勤。” 唐 杜甫 《送高司直寻封阆州》诗:“清谈慰老夫,开卷得佳句。”

前蜀 韦庄 《寄从兄遵》诗:“不将高卧邀 刘主 ,自吐清谈护 汉 储。” 清 昭连 《啸亭杂录·尹文端公》:“公清谈干云,而尤长奏对。”

2.犹清议。谈论的内容以对人物、时事的批评为主。

《三国志·蜀志·许靖传》:“ 靖 。

3. 清谈的文学解释

亦作“清谭”。

1.清雅的谈论。

①汉刘桢《赠五官中郎将》诗之二:“清谈同日夕,情盼叙忧勤。”

②唐杜甫《送高司直寻封阆州》诗:“清谈慰老夫,开卷得佳句。”

③前蜀 韦庄《寄从兄遵》诗:“不将高卧邀刘主,自吐清谈护 汉 储。”

④清 昭连 《啸亭杂录·尹文端公》:“公清谈干云,而尤长奏对。”

2.犹清议。

谈论的内容以对人物、时事的批评为主。

①《三国志·蜀志·许靖传》:“ 靖 虽年逾七十,爱乐人物,诱纳后进,清谈不倦。”

②晋葛洪《抱朴子·疾谬》:“俗间有戏妇之法……然民间行之日久,莫觉其非,或清谈所不能禁,非峻刑不能止也。”

③《梁书·沈约传》:“自负高才,昧於荣利,乘时藉世,颇累清谈。”

3.谓魏晋时期崇尚老庄 ,空谈玄理的风气。

亦称玄谈。清谈重心集中在有无、本末之辨。始于 三国 魏何晏、夏侯玄、王弼等,至 晋王衍辈而益盛,延及 齐 梁 不衰。

①三国 魏应璩《与侍郎曹长思书》:“幸有袁生,时步玉趾,樵苏不爨,清谈而已。”

②《晋书·隐逸传·鲁褒》:“京邑衣冠,疲劳讲肄;厌闻清谈,对之睡寐。”

③宋王安石《谢安》诗:“ 谢公 才业自超羣,误长清谈助世纷。”

④清魏源《默觚下·治篇十四》:“ 魏 晋 清谭之士林, 东汉 礼教节义之士林也。”

⑤鲁迅《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东晋 以后,不做文章而流为清谈,由《世说新语》一书里可以看到。”

⑥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三编第十章第一节:“他( 葛洪 )不满当时的清谈、浮靡等风气。”

4.后世亦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①太平天囯洪仁玕《军次实录》:“迄今专以八股六韵,徒事清谈,抛离实事。”

②沙汀《忆邵荃麟同志》:“有人曾妄言 荃麟同志 喜欢‘清谈’。不!尽管我们谈话不少,他却从未说过空话。”

5.泛指一般闲谈。

①清 沈涛 《<;瑟榭丛谈>;自序》:“或爨苏清谈,闲话风土。”

②王闿运 《<;桂阳州志>;序》:“诸 桂阳 方外神怪清谭之资,不可阙也。”

③沙汀《困兽记》十一:“这里主要的消遣是清谈。内容无所不包,上到国家大事,下至某节街上忽然发现了一匹老鼠的残骸。”

4. 安慰身处异乡的游子的语句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2.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

3.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汉.古诗十九首>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

5.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

6.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唐.王维>

7.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

8.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

9.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

10.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

11.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唐.司空图>

12.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唐.贺知章>

13.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唐.贺知章>

14.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

15.悲莫悲兮生别离——战国.楚.屈原>

16.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汉.>

17.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薛道衡>

18.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南唐.李煜>

19.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

20.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

21.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唐.杜甫>

2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

23.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

2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25.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唐.韦应物>

26.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唐.李商隐>

27.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唐.杜牧>

28.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唐.杜牧>

29.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宋.黄庭坚>

30.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唐.赵瑕>

31.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宋.苏轼>

3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

5. 开卷无益 名言

若是能够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自然开卷有益

若是开了不宜于身心的卷,自然也就无益

古人云:“开卷有益。”确实,博览群书能使人拥有高深的学问,能言善辩,受人尊敬。

古代诗圣杜甫有句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一点是不能否认的,杜甫所博览

过的群书不可记数,虽然许多书都被他翻烂了,翻破了,但书中的知识去深深的印在了他的脑子

里,在他写文章,作诗的时候,一连串的好词好句便从笔尖顺流而下,一篇篇的佳作名诗便流传

千古,被人们传诵。所以,多读一些有益的书,是能帮助我们写出好文章的。书,是人类的营养

品,是人类知识的源泉,就像一个文明的国度如果失去了书的文化,那么着个曾经富丽繁华的国

度便会遭受到灭亡的威胁。所以说,人是决不能离开书籍的。

然而,现代社会的人民却推翻了古人“开卷有益”的说法,因为他们认为“开卷未必有

益”。当然“开卷未必有益”这一说法并不是说多读书无益,而是说多读那些不健康的书籍便会

对身心造成影响,没有好处。当你越读地多那些不健康的书,你的中毒就会越来越深,从而导致

你沦落,跌落万丈深渊,永远没有翻身的机会,那该是一个多么悲惨的命运啊!一个人的美好前

途就在于他所选择的书籍的种类,如果他所选择的是有益的书籍,那么他的前途将一片光明;如

果他选择了那些不健康的书,那么他的前途将会是一片黑暗,但如果他能及时悬崖勒马,改过自

新,我相信他也能有美好的前途。所以说:“开卷未必有益”这一说法也并不是完全真确的。

多读书固然是件好事,可一定要读有益的书,不能读有损身心健康的书

6. 关于开卷有益的名言

1、三日不读,口生荆棘;三日不弹,手生荆棘。——清.朱舜水《答野节问》

?2、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意味越是抬头看,就越觉得高远;越是用劲钻研,就越觉 得深邃。)——《论语•子罕》

?3、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4、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元代.程端礼《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

?5、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明代.冯梦龙《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 名》

?6、读十遍,不如写一遍。——宋代.罗大经《鹤林丕露•手写九经》

?7、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读书必须反复地读,这样才能弄懂弄通。义:意旨) ——《三国志•魏志•王肃传》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代.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9、循序而渐近,熟读而精思。——宋代.朱熹《读书之妻》

?10、外韧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宋.程颐

?11、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并明月霜天高。——宋.朱熹

?12、胸中书传有余香。——宋.辛弃疾

?13、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臧克家。

?14、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俄.列夫•托尔斯泰

?15、书是我们时代的生命。——俄.别林斯基

?16、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苏.高尔基

?17、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苏.高尔基

?18、读书愈多,精神就愈健壮而勇敢。——苏.高尔基

?19、对于书籍就跟交新朋友一样。——德.歌德

?20、书籍——当代真正的大学。——英.卡莱尔

?21、一个家庭中没有书籍,等于一间房子里没有窗户。——英.约翰逊

?22、书籍是一种冷静可靠的朋友。——法.雨果

?23、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气。——法.罗曼•罗兰

?24、书是随时在近旁的顾问……——美.凯勒

?25、好书的光亮超过星星。——俄罗斯谚语

?26、好书如挚友,终身不相忘。——英国谚语

?27、开卷有益,在乎用心。——清.李蕊《兵镜》

?28、书籍是科学的成果,但科学不是书籍的成果。——英.培根

?29、没有再比读书更廉价的娱乐,更持久的满足了。——蒙台居

?30、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钱泳《履园丛话•读万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