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中医对癌的用词是什么

【古代中医如何描述癌症】

咱们先来看一下“癌”这个字。首先要了解的是,这个字在中国古汉语中根本就不存在。

无论《康熙字典》、《古汉语大辞典》,还是《说文解字》中都不曾出现过这个字。难道以前没有癌症吗?是不是工业化进程加快以后,癌症才冒出来了呢?

当然不是这个样子,其实古代中医早就存在关于类似症状的记载:

如《内经》的“肠覃”、“石瘕”、“膈中”,《难经》的“积聚”,《诸病源候论》的“症瘕”、“石疽”、“石痈”及后世所说的“失荣”、“石疔”、“肾岩”、“乳岩”,这些名称基本都属于胃肠、子宫、肝、胰等脏器和组织的肿瘤。

宋代《卫济宝书》中,更是将此类症状的成因都描述的一清二楚,“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七情内伤(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劳倦等引起阴阳失衡、脏腑失调,产生气滞、痰饮、血瘀等,留滞于人体,形成积、留(瘤)、岩”。

我们可以看到,除了“失荣”、“积”、“留”等一些比较直观的描述以外,人们更多的还是将其类比为“石”或“岩”。

古中医还是具有一定的解剖能力的,当发现体内存在这个东西的时候,人们根据其外观、形状、大小等物理标准,将其看作一个顽固的石头。

当然从外观上下定义,只是一个最浅显的描述,其更深一层的解释是这样子的:这个病很顽固,就像岩石一样坚硬,一旦患病就不太容易康复。就是说,一个人体内,一旦出现了这么一个像岩石一样的东西,就很难恢复健康。

其实,将“岩”、“石”解释成这个病很顽固,这个病不容易康复,也相对比较片面,而且这种解释容易对病人形成负面暗示,于康复不利。

直到西医现代医学名称的介入,改良,现在还有“肾结石”、“胆结石”等的说法。

那么,“岩”和“石”这两个字,真正代表的是什么意思呢?

岩:1.高峻的山崖:~壁。~壑。2.构成地壳的石头:~石。~洞。~浆。~层。熔~。3.险要,险峻:~险。~邑。4.山洞:中空成~。~居穴处。

石:1.构成地壳的矿物质硬块:~破天惊(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2.指石刻:金~。3.指古代用来治病的针:药~。药~之言(喻规劝别人的话)。4.中国古代乐器八音之一。5.姓。6.中国市制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读[ dàn ]

2. 中医对癌症的大致分型主要有下几种临床常见类型

分类1。

肝郁气滞型:临床表现有胸胁作痛、郁闷不舒、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嗳气呕逆、吞咽梗塞(咽部有异物感),经前乳房胀痛、头痛、痛经、脉弦等。可选用舒肝理气药物,如柴胡、陈皮、香附、苏梗、木香、青皮、枳壳、枳实、金橘叶、槟榔等均为常 用药物。

出现呕逆时可加用和胃降逆药,如代赭石、旋覆花、柿 蒂、降香、半夏、刀豆、太子参、山药等。2。

气滞血瘀型:除肝郁气滞之症状外,可出现部位较为固定 的疼痛,或见到包块,皮肤甲错,舌质紫暗,舌上可见瘀点和瘀 斑,脉呈细涩不畅。可选用活血化瘀的药物,如丹参、桃仁、红 花、赤芍、生蒲黄、五灵脂、刘寄奴、虎杖、三棱、莪术、水蛭、虻虫、当归尾、地鳖虫、王不留行、乳香、没药、苏木、山楂、大黄等。

3。脾虚痰湿型:临床表现为四肢无力、食欲不振、脘腹满闷、恶心泛吐、咳喘痰鸣、腹胀泄泻、女子白带多等,舌苔白腻、舌体 胖大、脉滑。

可用健脾燥湿、化痰散结的药物。如黄芪、党参、白 术、茯等、山药、太子参、苍术、厚朴、半夏、苦参、猪苳、车前 草、杏仁、薏仁、蔻仁等。

常用化痰散结药还有浙贝母、皂角刺、全瓜萎、山慈菇、白芥子、生牡蛎、蛤壳粉、海藻、海浮石等。4。

阴虚津亏型:临床表现有午后潮热、虚烦不寐、五心烦热、咽干舌燥、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时而带血、消瘦盗汗、腰酸腿 软、骨蒸痨热、便干溲赤、舌红少苔、脉细数。 应选用养阴清热 解毒生津之品。

如西洋参、生地、玄参、麦冬、石斛、天花粉、玉竹、天冬、沙参、梨皮、绿豆衣、西瓜翠、山药等,也可芦根 泡饮代茶。5。

瘀毒内阻型:临床表现为发热、口干咽燥、喜冷饮、便干 溲黄赤、头痛、鼻流脓涕或瘀血、痰呈脓血状、女子白带多为米 泔色而带臭味、舌质红而暗、可见瘀斑、舌苔黄而干。 脉多弦数 或滑数。

这表示病情发展较快,或合并有急性感染。选用清热解 毒、活血化瘀药物治疗。

常用的药物有金银花、连翘、败酱草、86蒲公英、野菊花、大青叶、板蓝根、半枝莲、鱼腥草、龙葵、白 花蛇舌草、藤梨根、黄连、黄柏、黄芩、山栀、山慈菇、黄药子、胆汁、桔梗、紫花地丁、土茯苓等。 6。

气血双亏型:临床表现有消瘦乏力、面色皎白、心悸气短、全身疲乏、动则自汗、食欲不佳、头昏眼花、舌质淡红、脉沉细 而弱。宜补益气血,常可选用益气补血、健脾补肾的中药。

如黄 芪、党参、白术、茯苓、山药、太子参、当归、熟地、白芍、鸡 血藤、大枣、黄精、何首乌、阿胶等。 另外,滋补肝肾药也可选 用,如山萸肉、杜仲、川断、巴戟天、肉苁蓉、龟板、鳖甲、菟 丝子、桑葚子、女贞子、枸杞子、旱莲草、鹿角霜、覆盆子等。

3. 中医对你说癌症的十大预兆

中国医学科学院根据我国的情况,提出下列十大症状,作为引起人们对癌症肿注意的警号:

1.身体任何部位,如乳腺、颈部或腹部的肿块,尤其是逐渐增大的。

2.身体任何部位,如舌头、颊粘膜、皮肤等处没有外伤而发和生的溃疡,特别是经久不愈者。

3.中年以上的妇女出现不规则阴道流血或分泌物(俗称白带增多)。

4.进食时胸骨后闷胀、灼痛、异物感或进行性加重的吞咽不顺。

5.久治不愈的干咳或谈中带血。

6.长期消化不良、进行性食欲减退、消瘦、又未找出明确原因者。

7.大便习惯改变,或有便血。

8.鼻塞、鼻衄、单侧头痛或伴有复视。

9.黑痣突然增大或有破溃、出血、原有的毛发脱落。

10.无痛性血尿。

4. 中医治疗癌症的独到之处有哪些

中医治疗肿瘤所以能够延续到现在,所以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承认,这是因为中医治疗肿瘤确实有它的作用。目前不但我们接受国内患者的治疗要求,还接受了很多国外患者来求治,不但中医医生认可中医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而且相当多的西医生也认可中医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

中医治疗肿瘤最早源于周朝,是在宋朝就开始有了“癌”字。可以说中医治疗肿瘤是有很渊源的历史的。特别是近30、40年,中医治疗肿瘤得到了大量的临床和科研的证实,也得到了大量医学界专家的认可。可以肯定地说,在以下方面中医治疗肿瘤是有作用的。

第一,中医药合并放、化疗可以明显减轻放、化疗的毒性,增加放、化疗的疗效。比如,经常有一些身体比较虚弱的患者认为自己接受不了放、化疗,当他服用中药以后确实可以提高身体的机能状态。在放、化疗的应用过程中,可以使一些症状明显减轻,比如全身无力、恶心、呕吐、腹胀、食欲不好以及一些血象下降、肝肾功能的毒性,应用中药都可以得到改善。

第二,手术后的患者应用中药,可以减少术后的复发转移。长期服用中药,可以明显延长患者的生存,另外手术产生的一些后遗症也可以应用中药得以减轻,比如乳腺癌做完手术后,由于手术切除的范围较大,经常是患侧上肢出现肿胀,原因是淋巴结经过清扫回流不好,应用中药可以明显减轻这些肿胀。还有手术以后引起的一些消化道的副反应,比如说食欲不好、腹胀。应用西药可以使用马叮啉等胃动力药,但往往解决得不太好,应用中药以后可以明显缓解症状。

第三,对于一些晚期肿瘤,由于身体虚弱,不适于手术,也无法进行放、化疗,通过应用中药,可以控制肿瘤的发展,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