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牧竖》的几个问题

1:下列句子的”去”与文中的“相去数十步”的“去”意思相同的是《 》

A:去国怀乡 B:日始出时去人近 C:我欲乘风归去 D:曾不冲击情去留

2:下列各句中含有通假字的是《 》

A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 B:狼闻声四顾

C乃舍此趋⑩彼,跑⑾号如前状。 D:口无停声,足无停趾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竖下视之”的“下”用法相同的是《 》

A: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B:北通巫峡,南通潇湘。

C:本在冀州之南,河北之北。D:树林阴翳,名声上下。

4:把文中表现时间的词找出来,并按时间由短到长排列。

5:两牧竖之所以能置狼于死地,其聪明表现在何处? 我来回答

下列句子的”去”与文中的“相去数十步”的“去”意思相同的是《 》 A:去国怀乡 B:日始出时去人近 C:我欲乘风归去 D:曾不冲击情去留 2:下列各句中含有通假字的是《 》 A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 B:狼闻声四顾 C乃舍此趋⑩彼,跑⑾号如前状。 D:口无停声,足无停趾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竖下视之”的“下”用法相同的是《 》 A: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B:北通巫峡,南通潇湘。 C:本在冀州之南,河北之北。D:树林阴翳,名声上下。 4:把文中表现时间的词找出来,并按时间由短到长排列。 5:两牧竖之所以能置狼于死地,其聪明表现在何处?

2.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题目

小题1:①距离。 ②同“刨”。 ③快走。 ④气息微弱的样子。

小题1:D

小题1:①洞穴中有两只小狼,(他们)谋划好并分别捉住了其中的一只小狼。②经过几十次往复,跑得渐渐慢了,声音渐渐弱了。(4分,每小题2 分)

小题1:这篇小小说堪称精炼与生动的典范。不到二百字的篇幅,牧童的智慧和勇气、狼的急迫焦躁与疲于奔命,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除了根据具体的语境,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号”就为通假字。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对“之”这个字的理解能力。ABC“之”为“代词”,D为“音节助词,无意义”。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除了要注意到“谋、复”等关键词,有时还要补充冲省略的成份,同时还要让语句通顺即可。

小题1:本题是一道开放题。从“小说的主题、人物形象的塑造”等角度来赏析这篇小说的主要特色即可。

3. 阅读《牧竖 ① 》一文,完成小题

小题1:⑴①神情 ②听到 ③看 ④断 (每个1分,4分) ⑵D(2分)

小题2:其 一 竖 / 又 在 彼 树 致 / 小 狼 鸣 急 (2分)

小题3:⑴于是不顾这边的狼崽,转而奔至另一棵树下,像刚才那样狂叫撕抓。(大意对即可,2分)

⑵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吗?(2分)

小题4:更赞同《狼》中屠户的做法,因为屠户面对的是恶狼,被迫自卫,除恶务尽,杀狼是正当的;而《牧竖》中牧竖杀狼则出于一种无聊的残忍,张扬的是人性中恶的一面。(言之成理即可,2分)

小题1:

试题分析:“意”在古文一般当“神情”、“心意”、“内容”来讲;“闻”“顾”都是古今异义词,“闻”古义是“听”,“顾”古义是“看”。在古文中,形容词之后的“之”一般是不译的,起舒缓语气作用。

点评:本题不难,几个字词都不生僻,古文中常见。掌握古文的词汇,关键还是在平时学习中的积累,学一篇古文,就应该记住一些字词,并在学习过程中,反复记忆,温故而知新。

小题2:

试题分析:可先根据语境,把句子翻译一下,分析句子有几层意思,哪地方应该停顿,再在原话上划分节奏。

点评:本题有难度,学生不了解句子的意思就划分不好节奏。学习古文首先要读顺,读顺,一要读准字音,二要掌握句子节奏,知道如何停顿,划分好节奏,也便于理解句意。

小题3:

试题分析:注意关键字的意思,第一句中,“乃”在古文中大多当连词“于是”和副词“才”,要根据句意判断;“舍”是多义的,作动词有“舍弃”,“趋”为“跑”,“号”为“叫”,“状”是“样子”的意思。第二句是反问句,要译出语气,“知”为“了解”,“愠”为“恼恨”,“君子”指有品德的人。

点评:本题不难,句子的意思基本能看出来,把关键词译准确即可。翻译文言句子,最大的障碍,是字词含义的变化莫测,要注意区别古今词义的差异,这需要在学习中对古文字词有一定的积累,对古汉语的语言规律有一定的认识。

小题4:

试题分析:本题目的是让学生思考人的行为,对人的本性有所认识。对比两个故事在人与狼的关系,人之行为的原因,理解作答。

点评:本题不难,学生对此类问题基本上都能表明观点,并一般性的说明理由。本题其实不是考题,是“教育题”,教育学生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人的行为要有节制,教育学生正确的认识自然界中的一切。

4. 文言文牧竖相关练习

原文:两牧竖入山至狼穴,穴有小狼二,谋分捉之。

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

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辍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号如前状。

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

竖下视之,气已绝矣。解释加点的字词:(2)谋分捉之:商量好每人捉一只小狼。

谋,商量。 (3)去:距离。

少顷:不久,一会儿。 (4)入穴失子:进到窝里,发现两只小狼丢了。

意:神情,神态。甚:程度副词,“很”。

(5)仓皇:匆促慌张的样子。 (6)故:故意。

(7)嗥(háo):吼叫。 (8)号(háo))大叫。

且:并且。彼:另外的。

(9)致:使。 (10)四顾:四面张望。

(11).始:才。 (12)趋:快走,这里是“跑向”的意思 (13)舍此趋彼:离开这只小狼奔向那只小狼。

(14)跑(páo):同“刨”,兽用前爪刨地。 (15)前树又鸣:前树上的小狼又叫。

(16)口无停声,足无停趾:嘴里不停地嗥叫,脚不停地奔跑。 趾:通“止”,停止。

数十往复:倒装句,为“往复数十”意为“来来往往不下数十次”。迟:迟缓,缓慢。

弱:微弱。 (17)既而:不久。

(18)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19)僵:僵硬。

竖:笔直。下:向下。

之:代词,文中代指母狼。 (20)绝:断。

矣:语气词,表示语气“了”。问简单的作者,文章资料:选自《聊斋志异》。

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现在山东省淄博)人,清代文学家。牧竖,牧童;竖,童仆。

翻译句子:有两个牧童进山发现了一个狼窝,窝中有两只小狼。(他们)商量好每人分别捉一只小狼。

而后(他们)又分别爬上两棵间距数十步的树。不一会儿,大狼回来了,发现小狼不见了,神情非常惊慌。

牧童在树上扭小狼的蹄、耳,故意让小狼大声叫。大狼听到后,抬头望去,愤怒地跑到树下,狂叫不已,还用爪子抓树皮。

这时候另一个牧童在另一棵树上如法炮制,令小狼痛嚎。大狼听见了叫声,到处张望,才发现另一只小狼;于是不顾这边的狼崽,转而奔至另一棵树下,像刚才那样狂叫撕抓。

第一棵树上的牧童又让小狼哀号,大狼又转身扑过去。大狼嘴里没有停止过嚎叫,脚下没有停止过奔跑,这样来回数十次,跑得也慢了,声音也小了;过了一会,大狼气息微薄的样子,很久都不动弹。

牧童从树上爬下来,凑近一看,大狼已经气绝身亡。怎样给文章划分层次:例:》① 两牧竖入山至狼穴,穴有小狼二,谋分捉之②。

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③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

④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⑤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号如前状。

⑦前树又鸣,又转奔之。⑧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

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分为:1/2345678/9还有问题就不加答案啦。

..牧童利用哪些因素使母狼累死:1.2.3.这个故事对我们有哪些启发?还有有些字的注音也要注意下啦~给个最佳答案吧~O(∩_∩)O。

5. 聊斋志异牧竖运用了比喻和描写吗

有两个牧童进山发现狼窝,窝里有两只小狼。

于是牧童把小狼捉住,分别爬上一棵相距数十步的树。不一会儿,大狼回来了,进窝发现小狼不见了,非常惊慌。

牧童在树上扭小狼的蹄、耳,让它痛嚎。大狼听到后,抬头看见这样,十分愤怒,跑到树下,狂叫不已,还用爪子抓树皮。

这时候另一个牧童在另一棵树上如法炮制,令小狼痛嚎。大狼听见声音,到处张望,发现小狼;于是不顾这边的狼崽,转而奔至另一棵树下,像刚才那样狂叫撕抓。

第一棵树上的牧童又让小狼哀号,大狼又转身扑过去。从头到尾,大狼嘴里没有停止过嚎叫,脚下没有停止过奔跑,这样来回数十次,跑得也慢了,声音也小了;再过一会,大狼奄奄一息,直挺挺地躺在地上,很久都不动弹。

牧童于是从树上爬下来,凑近一看,原来它已经气绝身亡。 体现出再残忍的生物,对自己的儿女还是会体现出无尽的母爱. 没有用到比喻。

满意回答请给我好评吧~~~O(∩_∩)O谢谢啦。